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杜鵬程及其《保衛延安》

在陝西當代作家中,杜鵬程是一個在艱難困苦中自學成才,以頑強的毅力在長中短篇小說創作中都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保衛延安》不僅是陝西而且是全國當代長篇小說中正麵描寫革命戰爭、塑造人民軍隊英雄形象的重要作品。

杜鵬程,1921年3月28日出生於陝西韓城縣蘇村一個貧寒的農家。父杜保成,在他三歲時病逝。七歲時,有主見的母親變賣了不多的田地,送他上私塾念書。剛上到二年級,遇上民國十八年陝西大旱,幾百萬人餓死逃亡。母親迫於生計,隻得將他送到基督教辦的孤兒院。入院不久,因他聖經背得好,被院方送進教會學校念書。12歲時,他到縣城一家店鋪當學徒,開始自謀生路。一年多以後,因不堪欺壓與淩辱,離開店鋪,又到本鄉一所小學當工友。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學校裏,一些進步教師、地下黨員看他聰明好學,就指導他閱讀了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好書,以及不少蘇聯進步文藝作品。這些對他思想文化素養的提高,人生道路的選擇,都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

1938年5月,17歲的杜鵬程由地下黨員介紹,懷著滿腔抗日熱情,奔赴延安參加革命,走上了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到延安後,組織上先讓他在八路軍隨營學校和魯迅師範學校補習文化。第二年,分配他到延川縣開展農村工作。兩三年時間裏,他深入實際紮實工作,對陝北的革命鬥爭、風俗民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1942年被調回延安,一邊在抗大學習,一邊參加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並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思想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1944年組織派他去邊區工廠工作,他認真作調查、研究,利用休息時間給廠裏的老幹部和戰士每人都寫了一份小傳。既鍛煉了寫作能力,也從中了解了許多紅軍的鬥爭故事,為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此後,他開始練習給報刊寫消息、通訊,給工人宣傳隊編歌劇,萌生了終生從事文化工作的念頭。

由於不斷勤學苦練,杜鵬程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1947年初,被調到《邊區群眾報》工作。不久,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向延安與陝甘寧邊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杜鵬程被派到西北野戰軍當戰地記者。他深入到王震所屬的二縱隊獨立四旅十團二營六連,和基層指戰員們一起參加過多次戰鬥,走遍了西北的大部分地方,穿過沙漠、草原、戈壁,越過數不清的高山峻嶺和大小河川,一直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他對這個連隊的曆史、現狀,每個幹部戰士的經曆、性格等都作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真正體味到了人民戰士的高貴品質和人民軍隊的力量之所在。同時,他又以英雄戰士們的崇高心靈為鏡子對照自己,並立下誓言,要把有限的一生獻給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幾年中,他記下了近百萬字的日記,其中包括創作素材和他對革命、對人生的思索與體會。這些,為他以後的創作,從各方麵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49年秋,杜鵬程隨西北野戰軍挺進新疆,任兵團政治部副部長,新華社第一野戰分社主編。新疆和平解放後,大規模緊張激烈的戰鬥基本結束,生活日趨安定,但是他的心卻無法平靜下來。一想到延安保衛戰的日日夜夜,想起自己一生中度過的最不平凡的歲月,他總覺得要是不把英雄和烈士們所創造的驚天偉業寫出來,就對不起黨和人民,對不起壯烈犧牲的英魂。因此,盡自己的努力把人民戰士的忠誠質樸、視死如歸的精神寫出來,使同時代與後來者永遠懷念他們,並把他們當作自己學習的楷模,這不僅是創作的需要,也是作者噴湧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杜鵬成就以這種急迫的心情,在隨部隊追剿殘敵的間隙,抓緊時間,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保衛延安》的創作。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作,尤其是長篇創作更是這樣。對杜鵬程這個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的業餘作者來說,要寫《保衛延安》這樣一部大作品,其難度可想而知。那時新中國剛成立,當代文學處於開創時期,可借鑒的創作經驗很少,當時住在少數民族地區,有關資料也很缺乏。但杜鵬程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邊構思、邊學習,反複閱讀能找到的古今中外長篇作品,從中學習布局謀篇、人物刻畫、戰爭場麵描寫的經驗和技巧。

清醒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麵臨的困難後,杜鵬程決定先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從延安撤退寫起,直到進軍帕米爾高原為止,記述西北解放戰爭的整個過程。那個時期,他白天騎上馬出去采訪,或者發消息、寫通訊,反映我們軍打仗和準備開展生產建設等情況,晚上就坐下來寫這部作品。用了九個多月時間,寫出近百萬字,全是真人真事,按時間順序把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稿子都是使用繳獲的粗劣紙和宣傳品背麵來寫的,足有十幾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