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篇首也。猶門之庠序也。

禪林

禪者。靜慮也。林者。叢林也。葢謂山林之士。湖海之流。雲集招提。同堂共命。結伴參學。修習靜業。以此言之。故曰禪林。

寶訓

寶者。珍愛也。訓者。教誡也。葢謂此書所載。皆諸老嘉言善行也。足以開其未悟。訓其未成。故使後學重如至寶。由是名之。故曰寶訓。

者之一字。疊定之辭。葢欲敘一書之來由也。

昔妙喜

昔者。往古也。妙喜者。臨安府(今杭州)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江東宣州寧國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十三入校。不樂世典。詣東山慧雲院。惠濟禪師。十七落髮披緇。後入雲居之西。古雲門寺之舊基。誅茅結庵經二十年。辟地湖湘轉仰山。邂逅竹菴珪禪師。相與著頌古百餘篇。此寶訓。是其時集也。詳見通載二十卷。

竹庵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成都府史氏子。嗣佛眼清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誅茅者。斬草也。謂其二師於雲門寺舊址。誅斬茅草結庵隱居之時。同鳩集此書也。

予淳熈間。遊雲居得之老僧祖庵

予者。我也。不稱我而稱予。乃賓主之謙辭也。淳熈。宋孝宗之年號也。遊者。涉歷也。謂淨善老師。遊方。至雲居山雲門之故址。老僧祖庵。所得此寶訓。祖庵未詳氏族法嗣也。

惜其年深蠧損。首尾不完

惜者。難之歎惜也。其者。指物之辭。蠧者。食紙魚蟲也。謂歎惜所得寶訓。年載深遠。被蠧魚損壞。上下前後首尾不得完全也。

後來或見於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餘

語者。密顯真機曰語。總集眾事曰錄。博載古今曰傳。廣誌賢否曰記。僅方纔也。謂自得此書以來。有不完之篇。或全覩見於諸語錄傳記中。積聚十年。方纔五十之餘篇也。

仍取黃龍

隆興府。黃龍惠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嗣石霜楚圓。南嶽下十一世也。

下至佛照

慶元府。即明州育王寺。德光佛照拙庵禪師。臨江郡彭氏子。嗣大慧宗杲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依本郡東山華光寺。吉禪師祝髮。後來孝宗淳熈三年十一月。詔入選德殿談禪。淳熈五年賜佛照號。達於天下。宗風大振也。

簡堂

台州國清寺簡堂行機禪師。本郡楊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諸老遺語。節葺類三百篇

仍者。復也。節。製也。葺。修補也。謂仍復取黃龍以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留語錄。節製補葺。兼前五十餘篇類。積聚三百篇也。

其所得有先後。而不以古今為詮次

其助語之辭。謂其所得簡篇。有先有後而錄之。不依往古為先。來今為後。作詮顯次第耳。此序約三分分科。自此已上為序分也。

大槩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趣道德仁義而已

槩者。意也。略也。削。刪也勢。威勢。也。利。財利也。人我者。彼此之稱。趣。向也。又行而張足也。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也。德者。得也。行道而得於心也。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製。事之宜也。葢此書大意。使令學者削威勢財利之心。人我彼此之念。趣向道德義理而已。而已者。結盡無餘之辭。此言寶訓之義。

其文理優遊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跡

此伸寶訓之文也。文。謂文字。理。謂條理。優遊者。自如之貌。平和簡易。高誕者。孤危高大也。誕。又誑妄也。荒。蕪也。詭。詐也。謂此書文字。條理。優遊自如。平和簡易。有如此之善。無孤危妄誕荒蕪無稽之言。邈慢詭詐異恠失據之事跡也。

實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

此深言其効也。可。謂近可而有所未盡之辭。猷。法也。道也。謂此書其文平易。實可以與學者。助入道之法則也。以上為正宗分。下乃流通分也且將刊木以廣流傳。必有同誌之士。一見而心許者。

予雖老死丘壑。而誌願足矣

且。權且也。將且然未必之辭。士。謂有行義之稱。許。謂允從也。丘者。士阜之高者也。壑者。有水曰澤。無水曰壑也。誌者。心之所之也。願謂情希也。葢謂將此書刊木印造。以廣流傳而不滯止。如有與予同誌之士。一見此書。心若允從者。予縱老死丘壑之中。而心誌情願滿足矣。

東吳沙門淨善書

東吳。蘇州郡名也。沙門。略梵謂也。全謂沙迦門曩。此雲勤息。謂勤行善法。息滅諸惡。淨善乃序主諱。後學不可雙稱。當曰上淨下善也。是東吳人也。書者。如也。敘事如人之意也。又舒也。劉勰曰。舒布其言。陳於簡牘者曰書。

卷上

卷者。卷也。卷多而舒少也。上者。對待之義。有上則有下也。

明教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禪師。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譚津李氏子。嗣洞山曉聰。清源下十世。七歲出家。十三得度。十九遊方。常戴觀音像一軸。日誦聖號十萬。率以為常。世間經書莫不徧覽。作原教論十萬餘言。儒釋之道一貫。以抗韓愈排佛之說。知開封府龍圖王公素。歐陽修。程師孟奏進。仁宗覽之嘉歎。付編修入藏。曰輔教篇三卷。賜紫衣方袍明教之號也。

和尚

梵本正名鄔波迦。傳之於闐翻為和尚。傳至此土翻為力生。謂出家者。因師之力。而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故曰力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