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3)

弱冠

古者二十歲方冠。此十五六。未冠之稱也。

大帶也。又凡帶必有佩。古人凡遇善行嘉言。即書於佩。示其不忘也。

法則也。又準者。所以揆平馭正。註曰。立水以望繩。以水為平。即是為平之器。

空也。欺也。

挺持

超越而獨立也。

且庵

真州長蘆且庵。守仁禪師。越之上虞人。嗣雪堂行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不正之貌。

縱也。

啟廸

開導也。

應庵華

明州天童應庵曇華禪師。蘄州汪氏子。嗣虎丘隆禪師。南嶽下十六世。

誌氣

上心誌也。下血氣也。以理養心。誌不昏。以誌帥氣。氣不墮。論雲。氣聽命於心者。是賢也。心聽命於氣者。為小人也。夫氣者。誌之卒也。誌者。氣之帥也。苟心隨氣變。則氣反為誌之帥也。氣為帥。則吾心之誌衰。斯乃心為氣役也。聖賢君子。以心禦氣。而不為氣所禦。以心移氣。而不為氣所移也。

普雲圓

南康軍普雲自圓禪師。綿州雍氏子。嗣南庵悟禪師。南嶽下十六世。

首座

表率叢林。人天眼目。分座說法。開鑿後昆。故曰首座也。

一材僧

未詳。或指水庵。

書記

執掌文翰。凡山門榜疏。書簡祈禱語祠。悉皆屬之。

白楊順

撫州白楊法順禪師。綿州文氏子。嗣佛眼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師一日上堂曰。好事堆堆疊疊來。不須造作與安排。落林黃葉水摧去。橫穀白雲風捲回。寒雁一聲情念斷。霜鐘纔動我山摧。白楊更有過人處。盡夜寒爐撥死灰。

藏主

執掌經藏。兼通義理。函帙目錄。常加典對。缺者補完。斷者粘綴也。

通烏頭

真州北山法通禪師。嗣長蘆了清禪師。

知客

知典賓客。緇白相遇。應對香茶。迎請務令整齊。

賢真牧

南康軍歸宗真牧正賢禪師。潼州陳氏子。嗣佛眼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維那

綱維僧眾。曲盡調攝。僧事內外。無不掌之。維那。華梵兼舉。即今之悅眾也。

副事

掌常住金糓錢帛。米麥出入。隨時上曆也。

用姪

婺州雙林德用禪師。本郡戴氏子。嗣高庵善悟禪師。

監寺

梵語摩監帝。此雲寺主。即今監寺。此職早暮勤事香火。應接官員。歷事廉能公謹。上下無怨者。充之矣。

海納山容

量如大海。無水不納。心似山穀。無物不容也。

贊祐

佐助也。

席也。會也。

吹氣之聲。

寒氣也。

騰躍遠舉之貌。

虎嘯龍驤

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乎上。本乎地者親乎下。則各從其類也。又詩雲。上下皆同德。風雲際會時。如天施雨露。萬物生光輝。

藥山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絳州韓氏子。嗣石頭遷禪師。

天皇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東陽張氏子。嗣石頭禪師。

飛舉之貌。

大雁也。

水流下急之貌。

音山。淚下之貌。

直枉行道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魯論中柳下惠語也。

蒭粟

草子之飯也。

惓惓

憂悶也。

旬浹

下音節。十日為旬。十二日為浹也。

象人之形曰偶。

萬庵

江州東林萬庵。道顏禪師。潼州解氏子。嗣大慧杲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貫首座

未詳。

使符

漢製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為符信也。

多貪害物曰狼。

間氣

不世而出曰間氣。如伊尹周公之類也。又謂出格之人。與世無幹也。

富貴

有財曰富。有祿曰貴。

千裏切。水清也。

古鏡照像。妍醜難逃。溪潭乃暎中天。寶鑑毛髮難逃。不假造作。

忠恕

盡己之謂忠。讓人之謂恕。

鄙俗之言。

所守之節。堅正不移。

伎倆

能巧多藝也。

匹似間

方語。不要緊也。

方侍者

吉州禾山超宗惠方禪師。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慘怛

慈悲之容。惻隱之貌。

撫循

上。安也。下。順也。乃屈尊就卑之義也。

中和

理無偏頗。事無緩急。又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懷冤相報之意。不容寬恕之心。

音後。怒也。

逐也。

權豪

當位有勢曰權。財力俱勝曰豪。

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