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優婆塞戒經雲。佛言。菩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如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複不及無見頂相功德。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
又新婆沙論。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福。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何謂百思。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複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隴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嚴。乃至頂上烏瑟膩。砂相業亦複如是。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問何者五十思耶。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道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回向思。謂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有說。緣佛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習思相續而轉。問如是百福一一量雲何。有說。若業能感轉輪王位。於四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天帝釋位。於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他化自在天王位。於一切欲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業能感大梵天王位。於初靜慮及欲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勸請如來轉法輪福。是一福量。問彼請佛時是欲界係無覆無記心。雲何名福。有說。彼住梵世欲來請時。先起如是善心。我當為諸有情作大饒益請佛轉法輪。爾時即名得彼梵福。此不應理。所以者何。非未作時已成就故。如是說者。彼請佛已還至梵宮。後世尊轉法輪時。地神先唱。如是展轉聲徹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自慶。發純淨心而生隨喜。爾時乃至成就此福。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有說。除近佛地菩薩。餘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樂果業。是一福量。有說。此中一一福量應以喻顯。假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令俱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複次假使一切有情皆飲毒藥悶亂將死。有一有情令皆除毒心得醒寤。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複次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縛錄臨當斷命。有一有情俱令解脫一時得命。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複次假使一切有情壞戒壞見。有一有情能令俱時戒見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評曰。如是說所說皆是純淨意樂方便。讚美菩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餘所測。如是所說廣大量福。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最勝
遊學部第八(此別四部) 述意部 召師部 捔力部 校量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一切種智號悉達多。樹自三祇之初。獨高百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然身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將啟愚夫之視聽。須示聖人之影跡。或複示。居外道。或複現作童蒙。應同類而誘凡。隨異形而化物。然後稱無上士號天中天。良由愚智潛通凡聖難測。不思議德而功莫大焉
召師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雲。時淨飯王知其太子年已八歲(因果經雲年至七歲)即會百官群臣宰相而告之言。卿等當知。今我化內誰最有智。智能悉通堪為太子作師。諸臣報言。大王當知。今有毗奢婆蜜多羅。善知諸論最勝最妙。如是大師堪教太子(已下略述)王即遣召而告之言。尊者大師。能教我太子一切技藝諸書論不。時蜜多報言。大王。謹依王命。我今堪能心生歡喜。即嚴五百釋。種童子前後左右。別有無量無邊童男童女。隨從太子將升學堂。時彼大師遙見太子。威德力故不能自禁遂使其身從座忽起。屈身頂禮於太子足。禮拜起已。四麵顧視生大羞慚。時蜜多羅生慚愧已。於虛空中有一天子。名曰淨妙。從兜率宮共於無量無邊最大諸天神王而常守護太子。在彼虛空。隱身不現。而說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