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緣(略引四十一驗) 漢法內傳經驗 晉居士丁德真 晉居士周閔 晉居士董吉 晉居士周璫 晉居士謝敷 晉沙門釋道安 晉沙門釋僧靜 魏沙門朱士行 魏沙門釋誌湛 魏沙門五侯寺僧 魏太和中內閹官 宋沙門釋慧嚴 宋比丘尼釋智通 宋沙門釋慧慶 齊沙門釋慧寶 梁居士何規 周高祖武帝 陳楊州嚴恭 隋初楊州僧亡名 隋沙門釋慧意 隋沙門釋法藏 隋沙門客僧失名 唐沙門釋智苑 唐沙門釋道積 唐釋遺俗 唐隆州令狐元軌 唐郊南史嗬誓 唐益州書生荀氏 唐沙門釋曇韻 唐都水使者蘇長 唐夫人豆盧氏 唐邢州司馬柳儉 唐遂州人趙文信 唐蓬州縣丞劉弼 唐洛州人賈道羨 唐吳郡人陸懷素 唐河內司馬喬卿 唐平州人孫壽 唐鄭州李虔 唐曹州濟陰縣經驗
漢法本內傳稱。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摩騰法蘭等及佛經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竺迦毗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中心也。三世諸佛皆於彼出。乃至天龍人鬼有願行力。皆生於彼受佛正化。鹹得悟道。餘處群生無緣感之。佛故不往也佛雖不往光相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也。時帝大悅
又至漢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六百九十人。朝正之次上表請與西域佛道捔試優劣。敕尚書令宋庠引入告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立三壇。五嶽八山諸道士將經三百六十九卷置於西壇。二十七家諸子二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奠食百神置於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諸道士等以柴荻火繞壇臨經。洟泣曰。人主信邪玄風失緒。敢延經義在壇。以火取驗用辨真偽。便放火燒經並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有欲升天入地。種種咒術並不能得。大生愧伏。太傅張衍曰。卿今無一可驗。宜從西域佛法剃發。爾時外道褚善信等。於時不答。南嶽道士費叔才等自憾而死。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摩騰法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於時天雨寶華得未曾有。法蘭法師為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京師官庶後宮陰夫人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一千餘人並求出家。帝然可之。遂立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內安尼。後遂廣興佛法。立寺轉多迄至於今(右此一條出漢法本內傳)
晉濟陰丁承字德真。建安中為凝陰令。時北界居民婦詣外井汲水。有胡人長鼻深目。左過井上從婦乞飲。飲訖忽然不見。婦則腹痛遂加轉劇啼呼。有頃卒然起坐胡語指麾。邑中有數十家悉共觀視。婦呼索紙筆來欲作書。得筆便作胡書。橫行或如乙或如巳。滿五紙投著地。教人讀此書。邑中無能讀者。有一小兒十餘歲。婦即指此小兒能讀。小兒得書便胡語讀之。觀者驚愕不知何謂。婦教小兒起舞。小兒即起翹足以手抃相和。須臾各休。即以白德真。德真召見婦及兒問之。當時忽忽不自覺知。德真欲驗其事。即遣吏齎書詣許下寺以示舊胡。胡大驚言。佛經中間亡失。道遠憂不能得。雖口誦不具足。此乃本書。遂留寫之
晉周閔。汝南人也。晉護軍將軍。世奉法。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滅遷。閔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囊。大品亦雜在其中。既當避難單行不能得盡持去。尤惜大品不知在何囊中。倉卒應去。不展尋搜裴回歎吒。不覺大品忽自出外。閔驚喜持去。周氏遂世寶之。今雲尚在。一說雲。周嵩婦胡母氏有素書大品。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盡在焉。又並有舍利。銀罌貯之。並緘於深篋。永嘉之亂胡母將避兵南奔。經及舍利自出篋外。因取懷之以渡江東。又嚐遇火不暇取經。及屋盡火滅得之於灰燼之下。儼然如故。會稽王道子就嵩曾雲。求以供養。後嚐暫在新渚寺。劉敬叔雲。曾親見此經。字如麻大巧密分明。新渚寺今天安是也。此經蓋得道僧釋慧則所寫也。或雲。嚐在簡靖寺。靖首尼讀誦之
晉董吉者。於潛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進。常齋戒誦首楞嚴經。村中有病輒請吉讀經。所救多愈。同縣何晃者。亦奉法士也。鹹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馳往請吉。董何二舍相去六七十裏。複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時。水尚未至。吉與期投。中食比往。而山水暴漲不複可涉。吉不能泅遲回歎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惻然發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計軀命。克冀如來大士當照乃誠。便脫衣以囊經戴置頭上。徑入水中量其深淺。乃應至頸。及吉渡政著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經。甚惋恨進至晃家。三禮懺悔流涕自責。俯仰之間便見經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濕氣。開囊視經尚燥如故。於是村人一時奉法。吉所西北有一山高嶮。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經戒之力欲伐降之。於山際四五畝地。手伐林木構造小屋。安設高座轉首楞嚴經。百餘日中寂然無聞。民害稍止。後有數人至吉所語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於潛人。窮山幽絕何因而來。疑是鬼神。乃謂之曰。諸君得無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聞君德行清肅故來相觀。並請一事想必見聽。吾世有此山遊居所托。君既來止慮相逆冒。常懷不安。今欲更作界分。當殺樹為斷。吉曰。仆貪此寂靜讀誦經典。不相幹犯。方為卿比願見祐助。鬼答。亦複憑君不見侵克也。言畢而去。經一宿前所芟地。四際之外樹皆枯死如火燒狀。吉年八十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