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荒宇 蠢蠢迷昉 居苦謂樂
靡勤靡獎 不遵厥理 空傳妄想
外順情塵 內乖心朗 慈誘返迷
扣誠發爽 靈通吐曜 冥資妙響
歸心正覺 津悟福賞 撫之有會
功超由曩
感應緣(略引三驗) 晉竺長舒 宋邢懷明 宋王叔達
晉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富人。竺居晉元康中內徙雒陽。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鄰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複出物所全無幾。乃敕家人不得梿物。亦無灌救者。唯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鄰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回。火亦際屋而止。於時鹹以為靈。裏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雲。風偶自轉。此複何神。伺晴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鄰裏鄉黨鹹敬異焉
宋邢懷明。河間人。宋大將軍參軍。嚐隨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俱見陷沒。於是伺候間隙俱得道歸。夜行晝伏。已經三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既數日不還。一夕將雨陰闇。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闇。循等怪愕。懷明先奉法。自征後頭上常戴觀世音經。轉讀不廢。爾夕亦正暗誦。鹹疑是經神力。於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居於京師。元嘉十七年有沙門。詣懷明雲。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殊有血氣。宜移避之。語畢便去。懷明追而目之。出門便沒。意甚惡之。經二旬鄰人張景秀傷父及殺父妾。懷明以為血氣之征。庶得無事。時與劉斌劉敬文。比門連接同在一巷。其年並以劉湛之黨。同被誅夷雲
宋王球字叔達。太原人也。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於郡失守係在刑獄。著一重鎖釘鍱堅固。球先精進。既有囹圄用心尤至。獄中百餘人並多饑餓。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雲光明案行品。並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世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輪也。既覺鎖皆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到。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右此三驗出冥祥記)
說聽篇第十六(此有八部) 述意部 引證部 儀式部 簡眾部 漸頓部 法施部 報恩部 利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師資義重慧學為勝。修以義方多聞為善。故馬鳴振將絕之綱。龍樹興大小之辯。慧[跳-兆+(轍-車)]昭然清論英出。信可該領名數藻雪舊疑。然學而不說尼父所憂。於義不了釋尊所誡。故經曰。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故外書雲。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之資。受說無違則理超情腑。如說聽乖宗則鮮難通會。是以一象既虧則六爻斯墜。一言有失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良由去聖日久微言漸昧。而一說一受固亦難行。恐名利關心垢情難淨也
引證部第二
如中論偈雲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又十地論雲。由說聽二人不稱法故各有兩過。一不平說過。二佛不隨喜過。故大集經偈雲
若諸眾生無法器 如來於彼修舍心
設大方便待時節 為令彼得真解脫
大莊嚴論偈雲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毀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寶性論偈雲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嗬
外現如儀相 不識如來教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嗬
今見初學黑白幼童。發足守迷。於文義中生知足想。自恃陵他轉加輕侮。故地持論雲。隨文取義有五種過。一無正信。二退勇猛。三誑眾生。四輕法。五謗法。能說之人尚垢自心。況所聽之人能生信乎。若淨心說法。縱是生死變為涅槃。若染心說。縱是涅槃變為生死
又涅槃經雲。大乘為甘露。亦名為毒藥。能消即為甘露。不消即成毒藥。如人置毒乳中則能殺人。故寶性論偈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