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篇第十七(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心識運變厥理無常。解惑相翻聖人何跡。澄神虛照應機如響。所謂寂滅不動感而遂通。悟道緣機然後神化。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聖變隨方該羅法界。非六通之至聖。孰能垂化於五道者也
引證部第二
如分別功德論雲。如來所以廣為四部各說第一者。乃為將來遺法之中。四姓出家見解不同。共相是非自稱為尊餘人為卑。如是之輩不可稱計故。預防於未然開其自足之路。如光明之中日為其最。星宿之中月為其最。川流之中海為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以為其最。色界十八天之中淨居以為其最。九十六部之中釋僧以為其最。九十六道之中佛道以為其最。如五百聲聞弟子之中。神解各別不可具列(略列一二十人餘之不盡備在廣本)
第一如拘鄰比丘。初化受法善來之首故稱第一。如憍梵缽提比丘。善護譏嫌藏身天上故稱第一。故功德論雲。牛腳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間。何者此比丘腳似牛甲。食飽則齝。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見謂諸沙門食無時節生誹謗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講堂坐禪。善覺比丘常為眾僧作使至天上。佛涅槃後迦葉鳴椎大集眾僧。命阿那律遍觀世間。誰不來者。阿那律即觀世界盡來。唯有憍梵比丘今在天上。即遣善覺命召使來。善覺到三十三天。見在善法講堂入滅盡定。禪指覺之曰。世尊涅槃已十四日。迦葉集眾。遣我相命可下世間至眾集所。憍梵答曰。世間已空我寧忍還。欲取涅槃。即以衣缽付於善覺。還歸眾僧。便取涅槃。以是因緣。善護其身安處天上。故稱第一也
第二論雲。憂留毗迦葉所以稱第一者。乃宿世已來兄弟三人。常有千弟子相隨。今遇佛得度俱得羅漢。四事供養。由此而興將護聖眾。故供養中第一也
第三論雲。舍利弗所以稱智慧第一者。世尊方欲知身子智慧多少者。以須彌為硯。以四大海水為墨。以四天下竹木為筆。滿四天下人為書師。欲寫身子智慧者。猶不能盡。況凡夫五通而能測量耶。故稱智慧第一也
第四論雲。大目揵連所以稱神足第一者。世尊正說。三災流行人民大饑。欲反大地取地下肥以供民命。佛止不聽。恐損眾生。又欲一手執眾生一手反地。佛複不許。故知神足第一也
如密跡金剛力士經雲。目連承佛聖旨。西方有一世界名光明幡。佛名光明王。現在說法。目連到彼聽佛語。見其身長四十裏。諸菩薩身長二十裏。其諸菩薩所食缽器。其高一裏。目連行缽際上。時諸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此蟲從何而來。被沙門服行缽際上。於時彼佛言。諸族姓子。慎勿發心輕慢此賢。所以者何。今斯少年名大目連。是釋迦文佛聲聞弟子中神足第一。時光明佛告大目連。吾土菩薩及諸聲聞。見卿身小鹹發輕慢。仁當顯神足力承釋迦文威德。目連稽首足下。繞佛七匝踴身在空。廣現神足已複住佛前。諸菩薩歎未曾有。佛言。欲試釋迦文佛音響遠近。故到此土。仁者不宜試如來音響。如來音響無限。無遠無近。廣遠無量。不可為喻。世尊告曰。雲何以汝神力到此世界。故是世尊釋迦文佛威德所立。當遙禮釋迦文佛。自當至彼。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還本國。一劫不至。目連右膝著地。向於東方禮釋迦文佛。叉手自歸屈申臂頃即時得至。故知目連神足中第一也
第五論雲。阿那律所以稱第一者。時佛為大會說法。那律坐眠。佛見謂曰。今如來說法。汝何以眠耶。夫眠者。心意閉塞與死何異。那律慚愧克心自誓不敢複眠。不眠遂久。眼便失明。所以然者。凡有六食。眼有二食。一視色。二睡眠。五情亦各二食。得食者六根乃全。以眼失食故喪眼根。佛命耆域治之曰。不眠不可治。已失肉眼無所複睹。五百弟子各棄馳散。倩人貫針捫摸補衣。線盡重貫無人可倩。左右唱曰。誰求福者與我貫針。世尊忽然到前取來。吾與汝貫。問曰。是誰。曰我是佛也。曰佛已福足。複欲求福耶。曰福德可得厭耶。那律思惟。佛尚求福。況於凡人邪。心中感結馳向佛視。以至心故忽得天眼。重複思惟便得羅漢。凡得羅漢皆有三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三眼視者。恐肉眼亂天爭功精粗。以雜觀故。專用天眼觀大千界精粗悉睹。故言天眼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