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篇第十九(此有八部) 述意部 求寶部 求戒部 求忍部 求進部 求定部 求果部 濟難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誠所感無神弗應。大士運心無機不赴。勵己克意盡未來際。所以一一弘誓莫不忍智相應。心心廣博皆在阿惟越致。自非立行重於鬆筠。起願逾於金石。歿命護持深心救濟。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此則功被三祇果周十地也
求寶部第二
大誌經雲。昔有國名歡樂。有居士名摩訶檀。妻名旃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間少雙。墮地便語。發誓願言。我當布施濟益貧窮。父母因名大意。至年十七為眾生故發意入海。取明月寶珠以濟眾生。初入海中至白銀城。龍王與明月珠。有二十裏寶。前行複至金城。龍王與明月珠。有四十裏寶。複前行至水精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六十裏寶。複前行至琉璃城。龍王與明月珠。此珠有八十裏寶。後得道時願我為弟子。淨意供養過於今日。令長得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還本國經曆海中。諸海神王因共議言。我海中雖多眾珍名寶無有此珠。便敕海神要處奪取。神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奇異之物寧可借視。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大意自念。王與我言。此珠難保。我幸得之。今為此子所奪非趣也。即語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險阻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海神知之。問言。卿誌奇高。海深三百三十六萬由延。其高無涯。奈何竭之如日終不墮地。如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墮。風尚可攬。大海水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壞敗。積骨過於須彌山。其血流過五河。尚欲斷之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不抒。我昔供養諸佛誓願言。令我誌行勇於道決所尚無難。當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誠之意四天王來助大意。抒水三分已二。於是海中諸神皆大振怖。共議言。今不還珠者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壞我宮室。海神於是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但欲得我珠。終不相置。海神知其意盛便出珠還之。大意得珠還其本國。恣意大施。自是以後境界無複饑寒窮乏之者。佛告諸比丘。昔大意者。我身是也。阿難白佛。以何功德致此四珠眾寶隨之。佛言。乃昔維衛佛時。大意當以四寶為佛起塔。供養三尊持齋七日。是時有五百人。同時共起寺。或懸繒燃燈者。或燒香散華者。或供養比丘僧者。或誦經講說者。今皆值佛並悉得度
故僧祇律雲。時海神便作是念。假使百年抒此海水。終不能減毛發許。感其專精即還其寶。是時海神為婆羅門。而說偈言
精勤方便力 誌意不休息
專精之所感 雖失複還得
求戒部第三
如雜譬喻經雲。昔有人名薩薄。聞於外國更有異寶欲往治生。而二國中間有羅刹難不可得過。薩薄遊行見市西門有一道人空床上坐雲賣五戒。薩薄問言。五戒雲何。答曰。無形。直口授心持後得生天。現世能卻羅刹鬼難。薩薄欲買。問索幾錢。答金錢一千。即就受竟。語言。卿向外國到界畔上。羅刹若來卿但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薩薄少時到二國中間。見有羅刹身長一丈三尺。頭黃如蓑眼如赤丁。舉體鱗甲。更互開口如魚鼓鰓。仰接飛燕蹈地沒膝。口熱血流。群眾數千直捉。薩薄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羅刹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卷叉之。卷入鱗甲拔不得出。又以腳蹋頭衝拔複不出。五體沒鱗甲中。唯背得動。羅刹以偈語言
汝身及手足 一切悉被羈
但當去就死 跳踉複何為
薩薄誌意猶固。以偈語羅刹曰
我身及手足 一時雖被係
攝心如金石 終不為汝斃
羅刹又語薩薄曰
吾是鬼中王 為人多力膂
從來食汝輩 不可得稱數
但當去就死 何為自寬語
薩薄更欲罵怒。自念此身輪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當以乞此羅刹作頓飽食。即說偈曰
我此腥臊身 久欲相去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