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譬喻經雲。王舍城東南隅有一汪水。城內溝瀆汙穢屎尿。盡趣其中臭不可近。有一大蟲生汪水內。身長數丈無有手足。而婉轉低昂戲汪水中。觀者數千阿難分衛見而往觀。蟲即跳踉波浪動湧。具以啟佛。佛與諸比丘共詣池所。眾人見佛各各念言。今日如來當為眾會說蟲本末以釋眾疑。不當快乎。佛言。昔維衛佛泥洹後。時有塔寺。有五百比丘經過寺中。寺主見大歡喜請留供養三月。眾皆受請。寺主盡心供饌無有所遺。後五百商人入海采寶。還過塔寺。見五百比丘精勤行道。並各發心當設薄供。五百商人各舍一珠。得五百摩尼珠以寄寺主。囑寺主言曰。足以吾珠供僧。比丘言諾。即皆受之。後生不善心圖欲獨取不為供眾。眾僧問言。前賈客施珠應當設供而發遣耶。寺主言。是施我耳。若欲奪吾糞可施汝。若不時去劓汝手足投於糞坑。眾湣其癡默然各去。故知惡祝不可不慎
又智度論雲。佛在世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中有鬼擔一死人來著其前。複有一鬼逐來嗔罵雲。死人我物。汝忽擔來。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持來。後鬼言。是死人實我擔來。二鬼各捉一足一手爭之。前鬼言。此間有人可問。後鬼即問。是死人誰擔來。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實不實俱不免死。便語言。前鬼擔來者是。後鬼大嗔。捉其人手拔出著地。前鬼湣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即著。如是兩臂兩腳頭脅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身眼見二鬼食盡。今我此身悉是他肉。我今定有身耶。為無身耶。行到佛塔。問諸比丘。廣說上事。諸比丘言。從本已來常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故計為我身。如汝本身與本無異。諸比丘度之為道得阿羅漢果
又善信經雲。有神藥樹。名曰摩羅陀隻。主厭天下萬毒。不得妄行有大神蛇。身長一百二十尺。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五丈。蟲行道中與蛇相逢。適欲舉頭前齧大蟲。蛇聞藥香屈頭欲走。蛇身羅藥樹身即中斷。分作兩段。頭半生得走。尾便臭爛。諸毒聞此蛇臭。眾惡毒氣皆悉消滅
又智度論雲。明月摩尼珠多在龍腦中。有福眾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常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燒。或是帝釋所執金剛與修羅鬥時。碎落閻浮提。變成此珠。又言。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變成此珠以為利益
又華嚴經雲。大海中有四寶珠。一切眾寶皆從之生。若無此四珠一切寶物漸就滅盡。諸小龍神不能得見。唯娑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寶藏有四種名。一名眾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又大海之中有四熾然光明大寶。一名日藏光明大寶。二名離潤光明大寶。三名火珠光明大寶。四名究竟無餘光明大寶。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四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日藏光明能變海水為酪。離潤光明能變海酪為蘇。火珠光明能然海蘇。究竟無餘光明能然海蘇永盡無餘
頌曰
至聖冥運 罔慮罔識 神功掩暉
賢愚難測 善惡共居 升沉同色
對事思悟 知之神匿 處染不涅
遺塵攸息 匪伊玄覽 孰扇其極
省己愚墯 高慕齊德 萬代揚名
千齡福力
感應緣(略引一十八驗) 晉沙門釋曇邃 晉沙門釋法相 晉沙門釋仕行 晉沙門釋耆域 晉沙門釋佛調 晉沙門釋[打-丁+聿]陀 晉居士抵世常 宋參軍程德度 齊沙門釋弘明 齊沙門釋法獻 隋沙門釋普安 隋沙門釋法安 隋沙門釋慧侃 唐沙門釋轉明 唐沙門釋賈逸 唐沙門釋法順 唐兗州鄒縣人張忘字 諸傳雜明神異記
晉河陰白馬寺有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經旨。亦為人解說。嚐於夜中忽聞扣戶。雲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己身在白馬塢神祠中。並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鹹雲。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咒願畢於是各絕。邃終不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