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棟。敬之擎以箱案懸於屋壁。家人每見佛僧外來。解所被衣而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褻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真身。眾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出為奴婢。何得不怖。其人大懼。無幾癘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枝。六旬乃枯。歲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門奉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運財積門內雲。官使作佛圖。忽無所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舉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禮忽而失之。尋覓備至半日還。時臨川王鎮江陵。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史沙門鹹見不同。王捧水器祝曰雲雲。輒應聲光出。夜見百餘人繞舍利屋燒香持華如佛出狀。及明人及舍利俱失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關齋。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華上似冰雪。視得舍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屬。後遂失之。數日開廚更視獲牙。奩中有白[疊*毛]裹舍利十枚。光焰屬天。諸處鹹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征不出。奉五鬥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去地數丈曰。汝疑方解。覺忽反寤。旦夕勤至半年禮佛。忽見額下有紫光。揣光處得舍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光出。複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尋爾又得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得二舍利。盛罌中。後看漸增乃至二十。後寄廣陵令劉馥。馥私開之空罌。椿在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舍利應現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之
舍利東流綿曆帝代。傳紀所及略陳萬一。由事相重遝屢現非奇。佛化潛隱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無勝隋代。一化之內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傳。今略出之。以顯感得。雲雲
隋文帝立佛舍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州感瑞) 雍州仙遊寺 岐州鳳泉寺 華州思覺寺 同州大興國寺 涇州大興國寺 蒲州棲岩寺 泰州岱嶽寺 並州無量壽寺 定州常嶽寺 嵩州嵩嶽寺 相州大慈寺 廓州連雲嶽寺 衡州衡嶽寺 襄州大興國寺 牟州巨神山寺 吳州會稽山寺 蘇州虎丘山寺
右此十七州寺起塔出打刹物及正庫物造 秦州 瓜州 楊州 益州 毫州 桂州 交州 汝州 番州 蔣州 鄭州
右此十一州隨逐山水州縣寺等清淨之處起塔出物同前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並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如川陸寺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於當州內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後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並懺悔。起行道日打刹。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已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二十卷(隋著作王邵撰)
皇帝昔在龍潛。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複之皇帝每以神尼為言雲。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內。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後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盤赫若冶爐之焰。其一旬內四度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禦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故延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