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寤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
又自愛經雲。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事出於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魂靈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作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十住毗婆沙論雲。在家菩薩若見破戒之人不應生嗔輕慢之心。應生憐湣利益之心。方便勸止令生善心。苦諫不改而生誹謗。亦不得嗔妄見他過。故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眾生難可得知。自作自受何預於我。若欲知彼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
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如偈說曰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複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複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知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以賢善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是故經雲。勿輕未學。敬學如佛。唯有智慧可破煩惱。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嗔恚輕慢之心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一鱉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能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鱉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
又法句喻經雲。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泆。三者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行穢襤縷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勖憂喜
感應緣(略引十一驗) 漢下邳周式 漢會稽句章人 漢諸暨吳詳 晉義興人周 晉淮南胡茂回 宋豫章胡庇之 宋泰始中張乙 宋襄城李頤 周宣帝宇文贇 齊京師釋慧豫 唐親衛高法眼
漢下邳周式。嚐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餘裏謂式曰。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後式盜發視書。皆諸死人錄。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首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勿視之。式叩頭流血。良久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今日已去還家三年。勿出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餘家皆怪之。鄰人卒亡。父怒使往吊之。式不得止。適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三年勿出。而今出門。知複奈何。吾求不見。連相為得鞭杖。今已見汝無可奈何。後三日日中當相取也。式還洟泣具道如此。父故不信。母晝夜與相守洟泣。至三日日中時見來取便死(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漢時會稽句章人。至東野還。暮不及門。見路傍小屋然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與丈夫共宿。呼鄰人家女自伴。夜共彈箜篌歌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