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1 / 3)

業因篇第第七十八(此有五部) 述意部 業因部 十惡部 十善部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夫涉其流者。則澄愛河而清五濁。失其宗者。則震邪山而起三障。靜言茲理。豈虛也哉。是知善由信發。惡由邪開。所以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念之善。能除累劫之殃。是故善須雕琢自勉。可有心師之訓。惡須省退懲過。可有情悔之時。不爾徒煩長養浪飾畫瓶。終糜碎於黃塵。會楚苦於幽府。貽厥繢素鑒勖意焉

業因部第二

如對法論雲。複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汙故。不可愛異熟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汙故。可愛異熟故。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善不善雜故。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道無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

又優婆塞戒經雲。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毗曇雜心業品偈雲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為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又涅槃經雲。善男子。因有五種。何等為五。一生因。二和合因。三住因。四增長因。五遠因。雲何生因。生因者。即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雲何和合因。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是名和合因。雲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山河樹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內有四大無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雲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和尚善知識等。而得增長。如因父母子得增長。是名增長因。雲何遠因。譬如因咒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憑國王無有盜賊。如牙依因地水火風等。如乳人攢為蘇遠因。如無明色等為識遠因。父母精血為眾生遠因。如時節等悉名遠因。善男子。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雲何當雲是無常因。一切諸法複有二種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了因。了因者。即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又雲。三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又雲。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顛倒。能壞顛倒。性非惡見。能壞惡見。性非怖畏。能壞怖畏。性是淨行故。能令眾生畢竟造作清淨梵行也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辯業不同。別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複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心不同複八。臨時判罪並皆攝盡。故經第一雲。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於父母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惡心殺所生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複有八種輕重不同。何等為八。一者方便重根本成已輕。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輕。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輕。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輕。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複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尚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十善既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複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綺互作八準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