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福篇第八十 欲蓋篇第八十一
罪福篇(此有四部) 述意部 業行部 罪行部 福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惡相翻明闇相反。罪福冥對。皎若目前。所以惡名俯墜。善謂清升。福是富饒。禍為摧折。故知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聖教明白。升沈可觀也
業行部第二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黑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雲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複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淨心。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為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粗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為自為他。所求各別。精粗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湣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違道。以不善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
先論雜業。後明淨福。但諸雜業自有粗細。粗者為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為唯求世報。先論粗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戒經雲。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財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為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雲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為修福求世報者。如舍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舍。或為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為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為布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湣眾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複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湣。自求名稱。或為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雲若為生天施。或複求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粗澀。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雲。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為淫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雲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為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雲。佛讚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饑餓時。施於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舍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粗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為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雲。粗人有粗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雜業翻前可知。故百論雲。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雲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丈夫論偈雲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