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1 / 3)

懺悔篇第八十六(此有六部) 述意部 引證部 違順部 會意部 儀式部 洗懺部

述意部第一

敬惟。佛日潛暉正像[窪-圭+帚]訛。人情嶮異世序澆漓。仰別大師千有七百。眾生頑瞽善根羸薄。正法既衰邪見增長。內無勝解。常為五蓋自縈。外失良緣。致使四魔得便。故放縱三毒馳騁六塵。日夜攀緣無非構禍。招釁之咎積罪尤多。今既覺寤盡誠懺悔。然懺悔之儀。須憑聖教。教有大小。罪有輕重。通塞不同。開遮有異。是故第一廣引聖教明懺成不。如七眾之人。曾經受得五八十具三聚等戒。若犯小乘初四重戒不覆藏者。依律開許。盡形學悔。不限時節。若覆藏者。縱有懺悔依律不許。第二篇已下隨犯輕重。覆與不覆。但識名種。依律得除。具存大教。非此所明。若犯大乘三聚等戒。除謗方等邪見重緣業思極重戒體不全。縱有好心懺犯大難。必須懇意用心徹到。犯餘輕者。懺悔可通。令依方等佛名經等。無問在家出家。大小乘戒若有犯者。不牒名種。所以開懺。惟此懺悔為除罪障。冀免業非。欣慕清升。遠求大聖。思極大事。不可容易。自非具閑聖教。無宜得滅。知罪真妄。染淨虛融。心境開合。常須作意不起攀緣。罪方伏除也

引證部第二

如最妙初教經說。佛告舍利弗。我憶往昔。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九十九夜懺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時無有異也。如人移樹餘處得生。彌更滋長乃得成樹。破戒懺悔亦複如是。爾時破戒比丘。自知犯罪。心生慚愧。轉加苦行。乃經七年。道成羅漢。說是品時。五百破戒比丘。以慚愧故戒根還複

又大莊嚴經論雲。若人學問雖複毀行。以學問力能尋複回。以是義故應勤學問。我昔曾聞。有一多聞比丘住阿練若處。時有寡婦數數往來此比丘所。聽其說法。於時學問比丘。於此寡婦心生染著。以染著故所有善法漸漸劣弱。為凡夫心。結使所使與此婦女共為言要。婦女言。汝今若能罷道還俗。我當相從。彼時比丘即便罷道。既罷道已不能堪任世間苦惱。身體羸瘦不解生業。未知少作而大得財。即自思惟。我於今者作何方計得生活耶。複作是念。唯客殺羊用功極輕兼得少利。作是念已求覓是處。以凡夫心易朽敗故造作斯業。還與屠兒共為親友。於賣肉時有一相識乞食道人。於道路上遇值得見。見已便識。頭發蓬亂著青色衣。身上有血猶如閻羅羅刹。所執肉秤悉為血汙。見其秤肉欲賣與人。比丘見已即長歎息。作是思惟。佛語真實。凡夫之心輕躁不停。極易回轉。先見此人勤修學問護持禁戒。何意今日忽為此事。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汝若不調馬  放逸造眾惡

雲何離慚愧  舍棄調伏法

威儀及進止  為人所樂見

飛鳥及走獸  睹之不驚畏

行恐傷蟻子  慈哀憐眾生

如是悲湣心  今為安所在

凡夫之人其心不定。若得見諦是名沙門婆羅門。複說偈雲

勇悍而自稱  謂己真沙門

為此不調心  忽作斯大惡

說是偈已。尋即思惟。我今作何方便。令其開寤。如佛言曰。若教人時。先當令其觀於四諦。今當為說作業根本。作是念已而語之言。汝於今者極善稱量。時賣肉者作是念言。汝比丘既不買肉。何故語我極善稱量。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此必有悲湣  而來見濟拔

如斯之比丘  久離市易法

見吾為惡業  故來欲救度

實是賢聖人  為我作利益

說是偈已。尋憶昔者為比丘時造作諸行。念先所誦經。名曰苦聚欲過欲味。思惟是已。即以肉秤遠投於地。於生死中深生厭患。語彼比丘。大德大德。而說偈言

欲味及欲過  何者為最多

我以慚愧鞙  捉持智慧秤

思量如此事  心已得通達

不見其有利  鈍者欲衰患

以是故我今  宜應舍離欲

往詣於增坊  複還求出家

時罷道比丘說此偈已。即舍惡業出家精勤。得阿羅漢果。以此文證。破戒犯重。回心學道。勤修則出。雖複依理要須專精。起勇猛心不惜身命。常須自省勿起邪念。立大誓願不限劫數。盡於未來盡欲度脫。等眾生界拔苦與樂。知心妄動遠離前境。新業不起舊結伏除。縱有重過即能輕微。業惡雖重不如善心。故涅槃經雲。譬如[疊*毛]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殑伽河中投一升鹽水無堿味飲者不覺。喻能觀心強即滅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