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休息邪見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心性柔善朋侶賢良。二信有業報乃至奪命不起諸惡。三敬信三寶設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於正見不怪異事亦不簡擇良日吉時。五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常樂福德明人讚譽。七棄俗禮儀常求聖道。八離斷常見入因緣法。九常與正趣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邪見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於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於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還生善道
三聚部第七(此別有十三部) 述意部 損益部 簡德部 懺悔部 受法部 請證部 戒相部 勸請部 隨喜部 回向部 發願部 優劣部 受舍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十善五戒心須形受。菩薩淨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滿。必莊嚴於六度。瓔珞乎四等。雖複棟宇未成。而基階已廣。惟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者。齎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渡流沙。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法師者。道心超絕。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馳往燩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時無其師。於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於時涼州道俗並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記。又僧尼信士十有餘人。鹹同此夢。互相征告。俄而進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愛樂大乘。兼證瑞夢。心喜內充。既從進受。以為菩薩勝地超過三乘。遂屈其年臘降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吏聞進戒行。奉遵師禮。於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黑白依持受者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謹撰茲記錄其始末耳
損益部第二
依瓔珞經雲。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梵網經雲。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不酷酒。六不自讚毀。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嗔。十不謗三寶。是名十無盡戒也)。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名為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說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複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複二人三人乃至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不失也
又善生經雲。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因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終不失戒。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
又梵網經雲。爾時智者向十方佛為受戒人。唱說羯磨已。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遙見是人生子想弟想。鹹皆垂心憐湣護念。由佛菩薩遙護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長。不失善法。令受戒人舉身毛孔從頂至足。如涼風入體舉身悚栗。當知受者具其戒相冥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正法眼見此行者有實真心。釋迦牟尼佛於聖眾中。應唱如是言。告諸大眾。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菩薩。從某甲智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湣故
又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逆罪外加殺和尚阿闍梨。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女。淫男女。十八梵天。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金剛神。畜生及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外道相異
又雲。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而菩薩反生憍心癡心慢心。不起迎送禮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養時。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