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經雲至盡義者是也。

釋曰解前發心功德稱性德而無涯一證一切證故雲一切一切如彼下指喻何況下以多法例多喻意顯法無邊而略如其喻也。

所以爾者至窮終方原始。

釋曰此顯位上下相即也由是下以法顯人故皆始終一齊耳。

如上同時至佛者即其事也。

釋曰初例總顯別又雲下引地經與十住偈文皆明相即十信下以人顯法是以賢首品談德業該收故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斯之謂歟。

問如同體至屬因陀羅攝。

釋曰矧茲同體法既交參義非一準是故炳然齊現猶比芥瓶交映重重若帝珠之互入此是具別門之義也。

餘義即同至門中亦準思之。

釋曰此辨本門相即之義仍隨下亦具餘門法本如然非同應化故雲舊來如此也。

問若一門中至攝一切無盡故。

釋曰此問躡前答辭而起答約隱顯相奪而酬。

問此同體中至中一切耶。

釋曰自他之義顯然有異豈有斷自復容於他耶。

答既攝自至窮其法相也。

釋曰自他皆攝者窮其緣起方盡難思耳。

何以故圓融至不可說其邊量。

釋曰初句徵餘皆釋釋中竝用所因圓融法界者法性融通故無盡緣起者緣起相由故此但論法界等者唯心迴轉故末句結答問宗。

故此經偈雲至俱齊無前後別。

釋曰初偈約時顯法前三句言時劫不可盡乍可盡第四句正況緣起之法決不可盡也次二偈約依正顯法謂正報眾生心行差別是最難知今亦可知碎利為塵塵不可數此亦可數虗空無邊一毛無間乍以無間之毛端度量無邊之虗空若是菩薩發心功德不可測量良由下出其所以則一證一切證因果該徹故也。

故地論雲至此事不疑。

釋曰因果不二為大緣起仍以六相融通故自他相即明知下亦因果圓融歷歷齊現故雲互為主伴深須下勸誡也。

又此經雲至廣如經文。

釋曰初發心菩薩與諸如來依正等說法等身量等智慧等度生等又雲下略明初心正覺之相也。

問此等歎因至故非因也。

釋曰此之問意由前廣歎初發心之功德故以果德例而難之答中以一乘緣起因果同源故因是果家之因得初即得其後也若不得者非果之因非緣起之因也。

問上言果分至得果法耶。

釋曰亦由上文因即果故便引果海難思而辨果也。

答令言作佛至不可說也。

釋曰此中答意約其三生於第三生因圓果滿猶帶言詮故上廣辨作佛纔臻位極則沒同果海唯證乃知故不可言議此之三生在於一念故清涼雲一生不克三生必圓。

此如龍女至應準思之。

釋曰示圓機證果也雖女人五障此女乃道成轉身如法華中辨餘皆當經詳矣。

問上言一念至與彼何別。

釋曰介爾成佛權實皆宗故成此問。

答三乘望理至具足一切耳。

釋曰三乘望理為一念者謂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今此一乘等者謂緣起一念一多混融是故此成即是彼成故與眾生同時作佛言十同時者無盡之時同趣一念故也後皆新新斷惑者舊佛新成促不礙延也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等者因該果海逆順等者以玄門而狀證相十信終心具諸位者果徹因源也應用六相通之。

然此一念至自在門訖。

釋曰一念同劫者延促無礙由法融通故時無盡也直須思之者示勸修忌落其識情耳。

第四因陀羅至互現重重無盡。

釋曰此上諸義體相自在等者謂以一事稱性故能攝一切餘法亦皆稱性何有一法而不攝即是故重重互相涉入如天帝殿珠網覆上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互相現影復現影而無窮盡梵雲因陀羅此雲能天帝十門唯此從喻受名若就法立應名重珠現無盡門。

故此經雲至即三世間也。

釋曰初偈塵中現諸佛智正覺世間也次偈塵中現佛土器世間也後偈塵中現三道六趣眾生世間也。

又雲一切至無量廣如經辨。

釋曰初偈主伴同會普法圓彰次偈依正容持分圓無礙末後舉一例餘。

此等竝是至如量境也。

釋曰結示本法由法智圓明皆悉無盡也。

其餘變化至去情思之。

釋曰其餘變化等者揀三乘應現也何以故下徵釋本法離本法離見超情耳。

問上一塵至宜準思之。

釋曰問中約一塵一剎平徧而難答中據塵剎相含重重互徧而說也。

問若據此文至因陀羅成也。

釋曰問責瀚漫焉辨始終答藉智成雖重重交涉不礙歷歷齊彰故論主伴耳如上教義等者示法法皆有主伴也及前等者指前二互若乃隱映互現展轉無窮皆此門攝故雲皆悉如是等。

五者微細相容至無不明了。

釋曰炳然同時齊現等者炳明也如瑠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頓見然微細者總有三義一所含微細猶如芥瓶如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故以毛據稱性卻如瑠璃之瓶剎約存相故如芥子在內二約能含微細以一毛一塵即能含故如下引經證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廣容即難知義一能含多即曰相容又法法皆爾故雲相容一多不壞故雲安立。

猶如束箭至可如理思之。

釋曰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等者即如十微細中八相之中一一各具餘之七相之義又雲下依正相含炳然之相故皆言安住也。

問是義與上至宜細思之。

釋曰此之答意但以諸法同時相容顯現與展轉攝入重重故分二玄之別更無別義也。

六者秘密隱顯至俱時成就也。

釋曰此上諸義隱覆顯了者謂一事能攝彼多則一顯多隱一切攝一事則一隱多顯二隱不俱二顯不竝隱顯顯隱同時無礙故曰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