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斃命(2 / 3)

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隻是維新黨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後哪裏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十日大索,仍無影響。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隻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了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麵而來。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止,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麼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黨挾嫌的緣故。”西人道:“你便是維新黨首康先生麼?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有為一走,大輪自然放汽進口,到了碼頭,見滬兵已布列岸上,遇客登岸,加意偵察。誰知這位康先生,早隨西人到關上,改坐英國威海司軍艦,直赴香港去了。命不該死,總有救星。

還有梁啟超聞風尚早,逃出塘沽,徑投日本兵船,由日本救護,直往日本,至橫濱上岸,借宿旅館,專探康先生下落。歇了好幾天,康自香港到來,師弟重逢,好如隔世。談起諸同誌被拿,不勝歎息,淚下沾襟。從此師弟兩人,逋亡在外,遊曆各地,組織報館,倒也行動自由,言論無忌。直到宣統三年,革命軍起,方才歸國,這是後話。

且說八月八日,清廷大集朝臣,請出這位威靈顯赫的皇太後三次臨朝,光緒帝也暫出瀛台,入勤政殿,向太後行三跪九叩禮,懇請太後訓政。太後俯允,仍命遵昔時訓政故例。退朝後,光緒帝仍返瀛台。嗣後雖日日臨朝,卻是不準發言,簡直同木偶一般。這班頑固老朽的守舊黨,統是欣欣得意,喜出望外。太後又借了帝名,屢次下諭,托言朕躬有恙,令各省征求名醫。當有幾個著名醫生,應征入都。診治後,居然有醫方脈案,登錄官報。實在光緒帝並沒有病,不過悲苦狀況,比生病還要厲害。醫生視病時,又由太後監視,拜跪禮節,繁重得很,已弄得頭昏腦暈,還有什麼診視心思?況醫生視病,不外望聞問切四字,到了這處,四字都用不著。臨診時不好仰視,第一個望字,是抹掉了。屏氣不息,係臣子古禮,醫官何得故違?第二個聞字,又成沒用。醫官不能問皇帝病,隻由旁人代述,第三個問字,也可除去。名為切脈,實是用手虛按,不敢略重,寸關尺尚不可辨,何況髒腑內的病症?第四個切字,有什麼用處?諸名醫視病後,未免得了賄賂,探出帝病形狀,遂模模糊糊的寫了脈案,開了醫方,把無關痛癢的藥味,寫了幾種,上呈軍機處轉奏帝前,也不知光緒帝曾否照服,這也不在話下。

隻是海內的輿論,儒生的清議,已不免攻擊政府,隱為光緒帝呼冤。有幾個膽大的,更上書達部,直問禦疾。一手不能掩天下目,奈何?其時上海人經元善,夙具俠忱,聯絡全體紳商,頒發一電,請太後仍歸政皇上,不必以區區小病,勞動聖母。倘不速定大計,恐民情誤會,一旦騷動,適召外人幹涉,大為可慮。這樣激烈的話頭,確是得未曾有,到了太後眼中,頓時大怒,降旨嚴斥。還有密旨令江蘇巡撫拿辦。元善恰預先趨避,走匿澳門。太後又密電各省督撫下詢廢立事宜。兩江總督劉坤一守正不阿,首先反對。高岡鳴鳳。各督撫遂多半附和。各國使臣,聞著這信,亦仗義力爭,於是二十多年的光緒帝,實際上雖已失政,名義上尚具尊稱。太後還欲臨幸天津,考察租界情形,兼備遊覽,經榮祿力阻,乃收回天津閱操的成命。召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節製北洋軍隊,兼握政治大權。直隸總督一缺,著裕祿出去補授。隱伏拳匪禍亂。太後遂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黨事,榮祿力主嚴辦,遂由刑部提出楊深秀、譚嗣同等六人,嚴加審訊,六人直供不諱,又在康寓中抄出文件甚多,無非攻訐太後隱情。六人寓中,亦有排議太後案件。太後聞報,非常震怒,不待刑部複奏,已將六人處斬,並於次日借帝名下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