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四川省殺了總督趙爾豐,新疆省殺了將軍誌銳,甘肅省殺了總督長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獨立起來。袁總理未免著急,仍奏請隆裕太後,如前代表唐紹儀議。太後躊躇未決,袁總理也奏請辭職,願退居間地。急得太後束手無策,隻好溫詞慰留。袁總理仍是固辭,太後複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臘,還有什體虛名虛位,可以籠絡袁總理。袁複懇切上表,不願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後隻得再與老慶商議,要他至袁總理邸第,竭力挽留。袁乃辭封就職,再與伍廷芳往返電商。奈民軍得步進步,先爭論國會地點,兩方辯駁的電文,差不多有數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將國會一說擱起,定要清帝退位,才肯甘休。山窮水盡,奈何奈何?
斯時清廷已無兵無餉,勢難再戰,隻得由隆裕太後出場,再開禦前會議。皇族等統已垂頭喪氣,隆裕太後也垂著兩行酸淚,毫無主見。獨軍諮使良弼抗聲道:“太後萬不能俯允民軍,愚見決計主戰。”隻你一人主戰,如何成事?太後道:“兵不效力,餉無從出,奈何?”良弼道:“寧可一戰而亡,免受漢人荼毒。”皇族見良弼非常決裂,恰也膽大起來,隨聲附和。會議仍然無效,過了兩三日,袁大臣出東華門,遇著炸彈,未被擊中,恰拿著刺客三名,偏偏這良弼從外歸家,突被炸彈擊斃。拿住刺客,據供是民黨彭家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家珍當時受戮,無從細詢。自是清皇族個個驚慌,逃的逃,躲的躲,哪個還敢來反對遜位?在鄂統領段祺瑞,複聯合北方將弁四十二人,電請遜位。隆裕太後不得已,授總理大臣袁世凱特權,電告民國代表伍廷芳,商議優待清室條件。彼此又辯論數日,適值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讚和議,於優待清室事,恰主張從厚,才得磋商定局。袁總理稟明隆裕太後,且再請皇族議定。隆裕太後含淚道:“他們都已擁資走避了,剩我母子兩人,還有何說?你去擬旨便是。”言畢,痛哭一場。袁大臣卻要暗笑。還是袁總理勸慰數語,才行退出。隨即擬定三道諭旨,入呈太後瞧閱。太後隻得鈐印禦寶,鈐寶時,兩手亂顫,一行一行的淚珠兒,流個不休,隨把諭旨交與袁總理。袁總理也即署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第一道諭旨雲: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第二道諭旨雲: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複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製,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欽此。
(甲)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