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漢語的自然節奏單位———節拍群
枟普通語音學綱要枠一書說:“語言中聲音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間歇和音色造成語言的節律。”又說:“語言中的句子自然而然可以分成許多節落,就是所謂意群;每個節落又可以分成許多小節落,就是所謂節拍群。節落跟節落之間有長短不等的間歇,句子裏的詞或詞裏的音節又各有不同的高低輕重(聲調、重音和語調)和快慢不等的速度。有時咱們還利用若幹句子中的某些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複再現(雙音、疊韻、韻腳、腹韻等),來造成語言的某種氣氛和情調,這一切就構成了語言的節律,或者說是語言的節奏感。所以語言的節律就是音和音的相對關係和組合關係。” [21]以上引語,還隻是籠統地提到形成語言節奏單位的節拍群的各種語音因素。枟語言學概論枠一書則把構成“節拍群”的因素集中到頓歇和重音上了:“說話時的快慢和句中的停頓有關。句子裏關係非常密切的詞必須一口氣說出來,其間一般不允許有停頓,隻有關係不大密切的詞之間才可以有小的停頓。這種停頓把句子分成幾段,或幾個‘節拍群’。例如‘人民的力量———大如天’這句話就可以分成兩個節拍群。”下文又說:“每個節拍群照例有一個音節讀得比較突出,成為整個節拍群的中心,這種重音叫做句重音。在上麵所舉的例子中,‘力’‘大’就是句重音所在的音節。” [22]這不但把構成節拍群的因素集中到停頓和句法重音上,而且就節拍群的劃分看,它已偏重以停頓來劃分。
如果說以上兩書是從普通語音學和普通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待語言的自然節奏單位節拍群的,所以沒有十分明顯地指出漢語的節拍群主要是以頓歇來劃分的,那麼,在某些漢語語音學和漢語語言學著作中,在說到節拍群的構成時,就很明確指出主要是靠頓歇來標誌和劃分的。如枟現代漢語語音枠一書指出,說話“必然在適當的地方有大小長短不等的間歇,形成節落” [23]。現今通行的兩種枟現代漢語枠著作也持這種觀點。一種說:“停頓把一句話分成幾個段落,這樣的段落稱為節拍、節拍群、音步和頓歇。” [24]另一種說得更具體:“從意義的聯係來看,詞與詞可以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意義的整體,這就叫作‘意群’,意群可大可小,在較大的意群裏,還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義關係和結構層次再劃更小一些的意義整體,這就叫作‘節拍群’(在詩歌中常把一個節拍群稱作一‘音步’)。在說話和朗讀中的停頓,大體都是出現在意群或節拍群後麵的,處理錯了,就會造成意義上的割裂現象。”它還談到對詩歌節奏單位音步的劃分:“音步一般用停頓表示,也有用輕微的拖腔表示的。” [25]漢語語言學著作對漢語節奏單位的論述值得注意。並不是所有漢語語言學著作都涉及了這個問題,但似乎凡是談到這個問題的著作,都認為劃分漢語節拍群的主要是頓歇,而不是重音等其他語音特征。這一點,與詩論界對漢語詩歌節奏的聚訟紛紜情況頗不相同,它明顯地支持頓歇節奏的觀點。
在許多現代語言的節奏單位節拍群(又叫節拍組、音義群和語音詞等)中,都包含重音和頓歇兩種節奏因素。因為節拍群都由一定的詞或詞組構成,其中總有一個或顯或隱的重音,其後又總有久暫不等的頓歇。由於現代語言中音的長短特征已經不突出,音的高低變化則本來不易形成節奏(漢語的平仄規律可以形成一種節奏,是一個例外),在現代語言的節奏單位中,一般就是重音和頓歇兩種因素在起作用。有的語言中的重音特征突出,那重音特征便在節拍群中起主要作用,即節拍群既是由重音同時也是由頓歇劃分和標誌出來的,但主要是由重音劃分和標誌出來的。英語、德語、俄語等是這種情況。有的語言中頓歇特征突出,那頓歇特征便在節拍群中起主要作用,即節拍群既是由頓歇同時也是由重音劃分和標誌出來的,但主要是由頓歇劃分和標誌出來的。漢語是這種情況。而在有的語言中,重音和頓歇特征都不大突出,於是兩者在節拍群中幾乎起同等作用,即節拍群是由重音和頓歇共同劃分和標誌出來的。法語等語言是這種情況。
節拍群在語音流中的反複出現,便構成語言的自然節奏。嚴格意義的自然節奏是日常話語的節奏。散文語言的節奏一般也看成是自然節奏,因為它最接近日常話語的節奏。
語言的自然節奏與語言的意義節奏是統一的。因為作為語言自然節奏單位的節拍群也就是一個較小的意群(上文幾種語言學著作都提到這點),意群便是語言意義節奏的單位。意群一般是由詞或詞組構成。那詞和詞組稱為意群,是就它們內在的意思而言的;稱為節拍群,則是就它們外在的語音性質(包括重音和頓歇)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