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什麼是漢語詩歌節奏(11)(1 / 3)

法語詩歌外在節奏與意義節奏相統一這一點,與漢語詩歌節奏類似,隻是其統一的程度沒有後者高。法語詩歌主要以意義和語法結構劃分節奏單位音段,當然這種音段同時也是一個意義節奏單位,所以我們說法語詩歌的外在節奏與意義節奏是相統一的。但如前所述,法語詩歌在格律上劃分音段是較粗略的:它的十二音詩最多分為四個音段,一般隻分為兩個或者三個音段;八音詩和十音詩都隻分為兩個音段;音段之間包含的音數較多,差別也較大。這樣我們看到,法語詩歌是在外在節奏單位劃分得很粗略的情況下,才與意義節奏基本統一的。而漢語詩歌則是在其外在節奏單位劃分得較精細的情況下,才與意義節奏基本統一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漢語詩歌格律節奏與意義節奏相統一的程度較法語詩歌高。但總的說來,在這一點上漢語詩歌節奏和法語詩歌節奏沒有太大的差別。漢語詩歌節奏與法語詩歌節奏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比後者整齊均勻得多。這是漢語詩歌節奏的第二個基本特點。

二 整齊均勻

由於漢語一字一音並且具有一定的意義,漢語詩歌就能夠根據語意而以頓歇劃分出等時性很強的音組,從而構成相當整齊均勻的節奏。古代四言詩由兩個雙音頓構成,非常整齊。古代五言詩由兩個雙音頓和一個單音頓構成,七言詩由三個雙音頓和一個單音頓構成,單音頓讀得長一點,其後頓歇久一點,也相當整齊,並於整齊中略帶一點變化,更符合美的規律。格律體新詩每行的頓數和音數整齊一致;或者頓數整齊一致而音數略有出入;或者詩行的頓數音數雖不整齊一致,卻能上下對稱;因此,其節奏也可以是相當整齊均勻的。漢語音節結構整齊,界線分明,響亮、圓滿,也增強了漢語詩歌節奏的整齊均勻性。

屬於音節節奏的法語詩歌隻能做到詩行音數的整齊一律,詩行中每音段所包含的音數卻出入較大,通常是一至五音不等,所以它的節奏比較起來就缺乏整齊性。英語詩歌在詩行的音數、音步數以及音步所包含的重輕音數上,都可以做到整齊一律,因此它的節奏也可以是相當整齊的。但由於英語音節的構成較複雜多樣,英語詩歌節奏不可能具有漢語詩歌節奏那樣的整齊均勻性。試比較兩句漢語詩歌和兩行英語詩歌。先看李白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枠中的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

[ɡùrén xīcí huánɡhè lóu ]

煙花/三月/下揚/州。

[yānhuā sānyuè xiàyánɡ zhōu]

再看英國詩人W.布萊克枟老虎枠中的兩行:

Tīgěr!/Tīgěr!/būrnǐg/brīght

[崔taig待崔taig待崔b待礑ni礗brait]

ln-thě/fōrěst/ōf thě/nīght.

[ in礖i 崔f礎rist待v礖i nait]

前兩句漢語詩歌每句七言四頓。從音標看,音節的結構整齊,都是輔音在前,元音在後,輔音都與元音相拚而發音,並都以元音和響亮的輔音“n”和“ng”結尾;音節之間界線分明,沒有連讀的現象,因此讀起來字音清亮圓滿,幹淨利落。由這樣的字音組成整齊均勻的音組,顯示出有規律的頓歇,那節奏便具有獨特的整齊均勻性。兩行英語詩歌每行也是七個音節(但不是七個字母),也包含四個節奏單位,隻是這節奏單位不是音頓而是音步(四個揚抑格音步,其中最後一個是不完全音步)。由這樣的音步構成的詩行的節奏當然也是整齊的。但從這兩行詩的發音看,除了由輔音及相鄰的元音相拚而發出響亮的聲音外,音節前的某些複輔音和音節末尾的輔音包括複輔音,還要單獨發出來,成為一些微弱不明的音響。如第二行就有三個:“〔st〕”、“〔v〕”和“〔t〕”。這樣,每行詩雖名為七個音節,實際上除發出七個較響亮的聲音外,還要發出若幹含糊不清的音響;加之還有連讀的現象(用符號“ ”標出),自然缺少像漢語詩歌節奏那樣的單純而鮮明的整齊均勻感。

此外,漢語詩歌的外在格律節奏與內在意義節奏的統一性,會在讀者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合力,大大加強節奏的整齊一致感。英語詩歌的有規律的重輕音的推進構成外在音響的節奏,但詞語的意義節奏常常與它並不是同步的,後者多少會減弱前者的整齊均勻性。

漢語音節不但音義統一,而且在外形上也一律用大小同樣的方塊字來表示,而不是由若幹字母拚寫而成。於是,頓數和音數整齊或者相對整齊的漢語詩歌,就可以組成方正的或者對稱的外在形態,在空間上也產生整齊均勻的節奏感,這種視覺的節奏與上述聽覺(音頓)節奏和意義節奏配合一致,使漢語詩歌節奏的整齊均勻性無與倫比。印歐語係諸語言的詩歌節奏則不可能具有這樣的整齊均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