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古代詩歌的節奏形式(27)(1 / 3)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詞句長短參差,短句為主;節奏緩急有度,急節為主。吟調與誦調大致參半,但吟調實強於誦調,因為吟調句都是句組中的結句,調性尤其突出。

與這種節奏形式和節奏調子相應,詞意婉轉,含蓄無限;形式與內容都極富詞的特色。

曲如姚燧枟中呂· 普天樂枠:

浙江秋,吳山夜。愁與潮去,恨與山疊。塞雁來,芙蓉謝。冷雨青燈讀書舍,怕離別又早離別。今宵醉也,明宵去也,寧耐些些。

短調為主,兼用長調;吟調和誦調則交錯參半。此曲前半典雅端莊,結尾卻連用虛字“也”,又用方言“些”。曲能俗能雅,雅俗亦可共存,此曲正富於這種特色。上述富於變化的節奏形式和節奏調子也有助於體現這種特色。

(七)長調兼吟調

就長短調而言,詞曲的特色是短調而不是長調。長調是七言詩和以七言詩句式為主的雜言詩的特色。就詞與曲比較,曲句由於可以加襯字,長調相對多一些。所以以下多舉曲例。

長調兼吟調的詞曲,主要由七言以上的單音尾長句組成。詞如李煜枟虞美人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中七言、九言的長句占多數。長句本身的調子急促,所以開篇一句劈頭問天,氣急調促,正與句式本身的節奏調子合拍。隨後,由於長句之間的轉換較慢,節奏調子漸漸變得徐緩;通篇又是吟調,吟調與緩調結合,便抒發最深沉、綿遠的情感,確如一江浩蕩的春水。

曲如馬致遠套曲枟般涉調· 耍孩兒· 借馬枠中的“三煞”:

[三煞]有汗時休去簷下拴,渲時節休教浸著頹,軟煮料草鍘底細。上坡時款把身來聳,下坡時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颩著馬眼,休教鞭擦損毛衣。

全為六言、七言、八言長句;除最末兩句是誦調外,其餘都是吟調。吟調的長句常常表現較深沉的情感,這裏卻不如此,原因有三。其一,這節曲是馬的主人的獨白,他對馬的一片深情在讀者看卻帶有喜劇性,而喜劇常常無須深情厚意,它需要的是輕鬆和幽默。其二,這些話語是主人向借馬人的絮絮囑咐,從語氣看宜讀得稍快,而快讀的吟詠調性就不強了。此外,語言的口語化、俚俗化也衝淡了吟詠調子。

又如鄧玉賓枟正宮· 叨叨令· 道情枠:

一個空皮囊包裹著千重氣,一個幹骷髏頂戴著十分罪。為兒女使盡些拖刀計,為家私費盡些擔山力。你省的也麼哥,你省的也麼哥,這一個長生道理何人會?

枟叨叨令枠在曲牌上的格式為“七七七七、五五七”,屬吟調。此曲加襯字後體式為“十一十一九九、六六十”,仍是吟調。雖然全是長句調,但參差還是較大的。兩個六言句的吟詠調子要舒緩一些(每句分作兩個三言詩句式讀)。其餘曲句,尤其是兩個十一言句子,讀起來勢必加快速度,顯出急促的調子;另一方麵,長句之間的反複卻很遲緩,於是節奏調子又顯得沉滯、拖遝。所以從詩歌語言的節奏性看,這種長句並不好。

(八)長調兼誦調

此類調子的詞曲一般由雙音尾的長句組成。詞如張昪枟離亭燕枠: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全詞以誦調的長句為主。詞中精確的形象,明麗的色彩,足見誦調寫景狀物之能事。詞中過半的句組(此詞的句組都是奇偶句形式)是吟調與誦調相間,但都是起句為吟調,結句為誦調,於是整個句組的調子先揚後抑,有吞聲咽韻之感。結尾兩句用這種調子,尤能表達詞家含而未吐的感慨。

曲如姚燧枟中呂· 醉高歌· 感懷枠:

十年燕月歌聲,幾點吳霜鬢影。西風吹起鱸魚興,已在桑榆暮景。

本篇的字句為定格,未加襯字,類似詞的格調。前兩句六言誦調句用於描述和刻畫;第三句為七言吟調,用以抒情,有開展之勢;末句為誦調,卻又含蓄下來。這正是詞曲調的一種特色。

又如劉庭信枟雙調· 折桂令· 憶別枠(之一):

想人生最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淒淒涼涼無了無歇。別字兒半響癡呆,離字兒一時折散,苦字兒兩下裏堆疊。他那裏鞍兒馬兒身子兒劣怯,我這裏眉兒眼兒臉腦兒乜斜。側著頭叫一聲“行者”,閣著淚說一句“聽者”,得官時先報期程,丟丟抹抹遠遠的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