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燕三一生中最高興一天,師門竟然委派他去做引道使。雖然這個引道使不過是一個臨時設立的虛職,但卻擁有著不一般的意義。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貫不注重形象的燕三今天卻穿戴整齊,一襲師門派發淡藍色長袍被洗的幹幹淨淨,頭發被打理得整整齊齊,再配上一個紫色腰帶,別說,還真有幾分倜儻樣子。燕三站在山腰的入道口,踮著腳尖向遠處眺望,看到不遠處差不多百多個小孩在一個中年男子的帶領下往這邊走,他神情有些激動,嘴裏念叨著早就準備多時的台詞,生怕一時間緊張說不上來,又趕忙從懷裏隨身帶的一麵銅鏡,對著自己重新仔細打理一番。這百十個小孩均是七八歲,臉上稚氣未脫,麵對著這巍峨高山,小小的心思裏掩不住的好奇。
燕三對把小孩領上道口的那位中年男子作了一揖,雖然他心裏不一定瞧得起這些外門弟子,但形式上的禮節還是必須周全:“多謝師兄帶路!”
那位中年男子見燕三作揖,也不敢怠慢,還禮道:“師弟,我已經把師弟師妹們領入道口,還希望您把他們領入道門,光大我門的重任還在他們肩頭!”這便是一年一次入道儀式。
燕三心裏菲薄這中年男子幾句不知好歹,把客氣當福氣,竟然真的把他當師弟。但臉上不露出半點不滿,對著那群東張西望的小孩說道,神情頗為嚴肅:“諸位,你們也算是經過千難萬險才進入我們道門,等我把你們引入道門,到了大殿,見了掌門,你們便就是我天道門的弟子,要謹記這門中的規矩,千萬不要逾越。”天道門每年差不多都有一兩千人加入,分春秋兩批,每批分五個入道口,道家崇尚陰陽五行,便將這五個入道口以金木水火土命名區分,像燕三帶的便是土屬性入道口。
下麵的小孩明顯也是經過訓練的,整齊劃一的向燕三鞠躬作揖道:“有勞師兄引路!”輕盈的聲音在天空上盤旋不散。
“嗯!”燕三就低應一聲,轉過身去,帶著這群小孩走進入道口。其實引道使的任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簡單的說也就是帶著孩子們進入大殿認師傅。但是其中的意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燕三最為看重的地方。作為一個三代弟子,燕三並沒有多少的天資,每天的勤勤懇懇也不過是在他那個小圈子裏有點名氣而已,整個天道門一兩萬的門內弟子,他連泛起一點水花的資格都沒有,但這個接任引道使卻是傳遞出一點信號,那就是他已經混的有些名氣了,至少有上麵的人開始知道他的存在。
第二點就不怎麼能說得出口了。一群七八歲的小孩第一次進入一個陌生的所在,而且以後幾年的見不到父母,而引道使是他們能見到的第一個師兄,有些親切感再正常不過。隻要那位引道使沒有榆木腦袋都知道,隻要哄得這些小孩開心,收服幾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哪怕這些孩子最後並沒有什麼大的出息,至少打架時也能多拉幾個幫手。要是這些小孩中有一兩個天資出眾,那這引道使就發達了,靠著一張熟麵孔可是能混到不少的好處。
進入入道口之後,沒走幾步便是一個不同的世界。現在是深秋季節,外麵早已簫瑟淒涼,但深秋鎖梧桐的景象並沒有在這裏出現,這邊有的隻是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棵棵參天巨樹,四五個成年人合抱不起,路邊還有不知名的花草點綴,一團團一簇簇,煞是好看。那些小孩看慣了外麵的深秋,哪裏見過這類景象,嘴都有些合不攏,一路走來隻是呆呆的跟在燕三身後。
“諸位師弟師妹,你們看這便是水橋。”燕三指著前麵一座石拱橋,橋麵潔白如玉,不染一點灰塵,邊上還龍飛鳳舞刻著“水橋”二字,乍一看這二字好像隨時要化龍飛出一般。燕三得意洋洋道:“你們大家知不知道這石橋緣何喚作水橋?”
下麵的都是些七八歲的小孩,這次也是平生第一次來到這裏,哪裏見過這座石橋,更別說是其中的緣故,都紛紛搖頭,抬頭看著燕三。
燕三本就沒指望他們這些小孩能回答出來,這樣明知故問隻不過是想這個機會展示一下自己淵博的知識。燕三哈哈一笑,解釋道:“這是我天道門第七代掌門,心疼弟子遠路繞行不便,以奪天取地的無上神功,以水做橋。不想這份誠心感動天地,天降神福,將這水橋化成石頭,從此就變成這石橋。”這故事雖然有些神話色彩,但麵對的都是七八歲的小孩,這種邏輯也差不多能說的通。那些小孩聽完燕三的敘說,頓時讚歎聲一片,他們那麼年紀小,以為那些飛天遁地的便是神仙一般的行為,這類水化橋的事情自然也可用神仙說通。小孩中有些膽大的,更在橋上摸摸走走,可能是想沾點仙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