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耶穌(3)(1 / 3)

⑥“希律”即希律安提帕王,是“大希律”的兒子,任期為主前4年至主後39年。

⑦“腓力”即希律腓力,是希律大王的另一個兒子。

⑧“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在加利利海東北麵。

⑨“亞比利尼”在黎巴嫩山脈東麵。

⑩“亞那”在主後6年至14年任猶太人的大祭司,亞那是該亞法的嶽父,在該亞法任職期間,亞那的影響力依然很大。“該亞法”在主後18年至36年任大祭司,耶穌就是在該亞法任職期內被釘十字架的。

①“約旦河”為迦南地東疆的屏障,春季洪泛期內,河麵闊至一公裏,水流湍急;但平時,耶利哥城附近河麵不過四、五十公尺。

②“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指耶穌基督。

③“約翰的洗”代表人認罪悔改,得神饒恕,耶穌無罪,本不用受洗,他受約翰的洗,是為了“盡諸般的義”。

解讀與啟迪:

施洗約翰出身祭司家族,和耶穌是遠親,比耶穌年長半歲。他被呼召做先知,預備人心接受基督。約翰傳道的“猶太地”,大約位於猶大山地和死海之間,是猶太人一個叫做愛色尼教派活動的地方。

愛色尼派的起源太古遠了,至今仍不清楚它的曆史,愛色尼運動在基督降生以前,一度是猶太教派的主流,後來信徒逐漸退出巴勒斯坦社會,隱居山野過苦修生活。作耶穌先鋒的施洗約翰,可能是愛色尼派的成員。

施洗約翰是福音的先驅。約翰用“水”施洗,耶穌則用“聖靈與火”施洗。約翰不隻用施洗宣講天國的福音為基督預備道路,也用自己的受苦來完成神的使命,他與耶穌不同,他宣講審判,而耶穌卻是審判的主,“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盡他的場,把麥子收進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他要施行審判,把義人和惡人分出來,把義人帶進神的國,把惡人打下地獄。

耶穌受試探的曠野,傳說在死海西北,靠近耶利哥。試探耶穌的雖是撒但,但將耶穌催到曠野去受考驗的則是聖靈。先知說:“他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那些被試探的人”,擔負起大祭司和為眾人的罪施行救贖的任務。

耶穌在差派他的門徒出去傳道時,曾對他們說:“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野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俗語說,‘這人撒種,那人收割。’”在舊約中,把“撒種的人”稱為先知,而門徒就像收割的人,在先知預備好的泥土上工作。

施洗約翰說:“那後來的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解鞋帶都不配。”耶穌後來也為人施洗,眾人都不去約翰那裏而跑到耶穌那裏去了。約翰為眾人都去耶穌那裏而歡樂,因為他隻是開路的,預備人心接受基督。約翰沒有嫉妒,自喻是“新郎的朋友”,聽到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為此而心滿意足,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先驅的特質就是最富有犧牲精神。從事任何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都賦有先驅的性質,你必須要有為眾人預備道路的心誌,要有甘心情願讓後人在自己預備的泥土上工作的心誌。這對一個普通的人來說,是很難的,但他如果能放下自我,人們就能從他的品質中感受到先驅者的光輝。

耶穌傳道——呼召罪人悔改

耶穌三十歲開始傳道,治病趕鬼,但卻不被故鄉的拿撒勒人接受。耶穌用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指責他們的不義,又用新酒和舊皮袋的比喻,希望拘泥於陳舊的猶太律法的人,能夠以全新的態度接受全新的道理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耶穌奔走在加利利,宣講天國的福音,並在加利利海畔呼召了門徒,在他的門徒中,有漁夫,有稅吏。法利賽人切齒痛恨耶穌,尤其不能容忍耶穌與稅吏同桌吃飯。耶穌告訴他們:“健康的人不不著醫生,病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耶穌回到拿撒勒,這是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到了安息日,依照規矩,進了會堂①,站起來正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塞亞書》遞給他,他打開後,找著一處,那上麵寫著: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製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讀完後,他把書卷起來②,交還給執事,然後坐下。會堂裏的眾人個個定睛看著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眾人都稱讚他口中的恩言,並驚詫地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