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耶穌(13)(3 / 3)

⑥猶太公會是當時民間的最高法院,是宗教、政治事務的最高決策機構,權力很大,隻受製於羅馬政府,但不能宣判死刑。

⑦“強盜”在希臘原文中有“革命分子”和“亂黨”的意思。巴拉巴是著名亂黨首領。

⑧猶太人用當眾洗手表示本身清白。彼拉多當眾“洗手”,表明處死耶穌的決定與他無關。

⑨羅馬人鞭打犯人所用的鞭子,在皮條上嵌有骨頭與金屬,受過鞭刑的人很少能生還。

⑩釘十字架是羅馬人處死重犯的刑罰,極其痛苦、羞辱。羅馬公民不受此刑。

解讀與啟迪:

關於猶大賣主,舊約先知耶撒迦利亞曾以放棄牧養人之職一事,來作為耶穌被猶太人拒絕和出賣的預表。這些預表應驗在耶穌身上。

猶大賣主的三十塊錢,後來被大祭司和長老拿去買了一塊田,這塊田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直到今日還在。應驗了《詩篇》說的:“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猶大的使徒職分後來由馬提亞替代。

彼拉多是羅馬政府設立的總督,主後26年上任,管轄猶太地。總督的權力很大,可以指揮軍隊,管理財政,征收稅項,設立大祭司,審斷案件,且對百姓有生殺大權。彼拉多的行政總部設在該撒利亞,但有一行宮在耶路撒冷。耶穌受審的“衙門”就是彼拉多的府第。“逾越節”期間,猶太人來京守節,人數大增,為了避免動亂,彼拉多在耶京坐鎮。

猶大領的一隊兵應該是羅馬兵。按編製,“一隊”在希臘原文中約有六百人。羅馬駐軍耶路撒冷,若節日期間有騷動,可以就近鎮壓。大祭司或已通知過彼拉多,耶穌在群眾中的聲望可能引發暴動,所以聖殿當局可以領羅馬兵一齊捉拿耶穌。

彼得好像麥子,他的自恃是無用的糠秕。耶穌禱告時,彼得沉沉入睡;耶穌被捕時,彼得拔刀抵抗;耶穌受審,彼得遠遠地跟著,坐在敵人當中旁觀;後來又三次不認主。雞鳴過後,彼得回頭猛省,傷心痛悔,痛哭不已。彼得的軟弱跌倒很多,耶穌複活後,彼得的信心得以堅固,謙卑下來,為主所重用,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人物,甘心牧羊主的群羊①,“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彼得和猶大同是耶穌在傳道時選召的門徒,彼得甘心為主使用,成為主重用的仆人,主後68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彼得殉道;猶大卻為三十塊錢出賣了主,把主送上了十字架。彼得和猶大,這兩個門徒反映出人的兩種特質,個人本質的確有善惡之分:有人經過磨礪,越來越顯其光采,這是根子好的人;有人卻如大浪淘沙,潮汐過後,盡現粗劣的殘渣,這是根子惡的人。

注釋:

①此為一種比喻,“群羊”指耶穌的信徒。

耶穌受難——十字架的救恩

巡撫的兵將耶穌帶進衙門,鞭打他,羞辱他,給他穿上紫袍,又戴上荊棘冠冕。戲弄完了,帶出去釘十字架。

有許多婦女跟隨在後麵,她們一路為他號咷痛哭,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痛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痛哭。因為日子將到……”

從正午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到申初,耶穌大聲喊著:“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忽然,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百夫長和一同看守的兵丁看見所成的事,就極其害怕,歸榮耀給神,說:“這真是個義人。”

巡撫的兵將耶穌帶進衙門,全營的兵都來集合在耶穌麵前,他們給他脫了衣服,拿一件朱紅色的袍子①給他穿上,又用荊棘編一個王冠,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他右手裏,跪在他麵前,戲弄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臉上,拿葦子打他的頭。戲弄完了,就把他的袍子脫掉,仍然換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釘十字架。

他們把耶穌帶出去的時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他是亞曆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兵丁們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肩上,要他背著跟著耶穌走。有許多婦女跟隨在後麵,她們一路為他號咷痛哭。

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痛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痛哭②。因為日子將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未曾乳養的有福了!那時,人要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幹的樹,將來會怎麼樣呢③?”

當時還有另外兩名犯人,和耶穌一同被帶去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