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憶王統照(1)(1 / 3)

王統照傳略

王統照(1897—1957),1918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英文係,同年在《婦女雜誌》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紀念》。1921年初,與沈雁冰、鄭振鐸等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曾擔任大學講師和中學教員。1922年發表五四以來最早的白話長篇小說《一葉》,次年又寫出《黃昏》。這兩部小說均以反封建為主旨。此後長期在上海、青島等地從事文學活動。

1933年長篇小說《山雨》問世。這部標誌著現實主義新發展的代表作,反映了北方農村的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軍閥重重壓榨下經濟急劇崩潰的現實。因作品暴露了社會黑暗,次年被當局查禁。作者也被迫離滬,自費赴歐洲考察古代文學和藝術,期間寫了長詩《九月風》和《歐遊散記》等。1935年回國後,曾擔任《文學》月刊主編輯。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音專、暨南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在開明書店作編輯。1945年返青島,翌年執教於山東大學。1947年為抗議國民黨當局暗殺聞一多和鎮壓學生運動,憤然辭職。解放後,曆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係主任,省文化局局長,民盟濟南委員會主任等。出版了文藝隨筆集《爐邊文談》,詩歌《鵲華小集》和《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等。1957年病逝於濟南。

懷王統照

李健吾

上海還沒有完全淪陷的時候,能夠在一起談天的朋友已經不多了,形勢也一天比一天緊張,心裏全不很安定。在這有限的幾位可以無所不談的朋友之中,王統照年事最高,和我的相識也最早,掐指算來,二十多個年頭了。我那時還在廠甸附屬中學讀書,班上有幾位同學如蹇先艾,朱大丹等等,很早就都喜歡舞文弄墨,辦了一個《爝火》周刊,附在景爸的《國風日報》出版,後來似乎還單獨發刊了幾期,那時候正是魯迅如日之響午,徐誌摩方從英倫回來。我們請魯迅到學校演說過一次,記得那次是在大禮堂,同學全來聽了,我們幾個人正忙著做筆記。魯迅因為在師範大學教書,所以我們拜托先生們(大都是師範大學畢業生)去請,也還不太困難。

因為我們各自童心很重,又都始終走著正軌上學的路子,以後就再也沒有和這位流浪四方(我們當時不懂什麼叫做政治的把戲)的大文豪發生實際因緣。徐誌摩和我們就比較往還多了,他住在石虎胡同鬆坡圖書館,蹇先艾的叔父是館長,所以不似蹇先艾和他那樣熟,朱大丹和我卻也分了一些拜識的光榮。徐誌摩到我們教室講演過,是他回國第一次講演,事後他埋怨蹇先艾,連一杯開水也不知道倒給他這位詩人留學生喝。

但是他很喜歡我們這幾個沒有禮貌的冒失鬼,後來他在《晨報》辦副刊和詩刊,就常常約我們這幾個不成熟的小朋友投稿子騙錢。我說騙錢,並不是說以後賣文章就不叫騙錢,我就一直沒有長進,活到四十歲,還得仗著寫文章過日子。可是錢呀,在我們幾個中學生看起來,真有了不起的重要嗬。蹇先艾住在大門道一間小小門房,和師陀在淪陷期間住的那間白俄房子不相上下,父親早已去世,生母的身份不高,是我最敬佩的一個勤慎的苦同學。我在高小念書的時候,父親在遙遠的地方遇刺,家裏窮得不可收拾,和母親姐姐住在靠近南下窪子一家會館,一個月仰仗二十塊錢利錢過活,本錢是父親的朋友捐的。朱大丹比我們兩個人家境優些,所以也就寫得不多,而且天分高,英文好,不等畢業就考進了交大。蹇先艾和我能夠騙到一點文章錢,回到家裏覺得分外體麵,好像這就是一種表白:“媽!你看!我會賺錢了!”

讓我趕快收住野馬。我這個人不大喜歡流眼淚,因為寫到前麵那一句話,我覺得我要流眼淚了。那是神聖的,我不要丟人。讓我掉轉筆頭來說王統照。大概是徐誌摩回南邊去了,《晨報》的《文學旬刊》就交給王統照接編。他那時候似乎在中國大學讀書,寫長篇小說,也翻譯東西,後來胡適還因為他翻譯錯了寫文章罵他,話很刻薄。我相信胡適如今一定很後悔,因為他有時候感情旺盛,專愛罵不屬他那一體係的年輕人,並不公平,譬如說,他捧伍光建的翻譯,捧上了九十九天,可是天曉得伍光建後來造了多少冤孽。商務印書館是賣名子的書店,還一直當食糧送給中學生做英文課外書讀,真是害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