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傳略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滿族。北京人。
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
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
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期間創作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
麵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此時期他的創作傾重反映兩方麵內容: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製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曆。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他的一大建樹。《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號》、《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7年11月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3月,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他寫於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題旨。自1944年初開始,進入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創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所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刻畫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內心衝突,於苦難中升騰起來的覺醒和抗爭,自然也有消極逃匿和無恥墮落。是他抗戰時期的力作,也是抗戰文藝的重要收獲。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和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
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新社會的新氣象使他極為振奮,不久就發表以藝人生活為題材的劇作《方珍珠》。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須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曆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嚐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是他創作新的裏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50—60年代,他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麵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作品以話劇為主,有《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等。自50年代後半期起,他在話劇《茶館》、《義和團》(又名《神拳》)和小說《正紅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轉而描繪近代北京的曆史風雲。《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3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曆史動向,寫出舊中國的日趨衰微,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後,再次為他贏得國際聲譽。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北京太平湖。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季羨林
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經二十多年了。在這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我經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數遠遠超過我認識他以後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每次想到他,我都悲從中來。我悲的是中國失去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從年齡上看來算是師輩的和藹可親的老友。目前,我自己已經到了晚年,我的內心再也承受不住這一份悲痛,我也不願意把它帶著離開人間。我知道,原始人是頗為相信文字的神秘力量的,我從來沒有這樣相信過。但是,我現在寧願作一個原始人,把我的悲痛和懷念轉變成文字,也許這悲痛就能突然消逝掉,還我心靈的寧靜,豈不是天大的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