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聞。妙途凝邃理出於有無。至道希夷像超於視聽。然昏衢積闇資慧炬以開冥。苦海橫流假慈舟而拯溺。是知。三千世界俱沾有漏之津。百億諸天希出無明之境。粵有天子其名善住。三歸果滿十善因圓。怡神勝殿之中。縱寶華園之上。雖朝觀妙樂千齡之積慶未窮。夜聽空聲七日之餘殃已近。既迫將危之命。旋驚向受之軀。爰投喜見之尊。式敘憂聞之懼。遂得桓提降念帝尺主垂矜。俯寶池以求乞希方仰金山之請救我。世尊大悲拯物弘道濟生。俄現笑於丹唇。遽流光於紺頂。滅禍銷殃之秘法妙旨爰創。延齡益壽之奇方吉祥斯闡。故使憍屍獲利一時聞四辨之音。善住蒙恩六日發三希之歎。居寶宮而讚德既賀全軀。樹金地以酬恩更欣摩頂。題稱佛頂尊勝陀羅尼者。蓋當部之都名。則此經之別目也。其為文也雖辭約而理繁。其為用也實功深而利大。何則骸沾咒土天宮之樂果必登。體拂遺塵地獄之苦報斯斷。故使摩尼淨寶擬妙力於華編。閻浮檀金抵神功於葉偈。初稱佛號。先標兩足之雄名。次說頂言。方敘一身之貴相。尊以彌高立稱彰教體之彌高。勝以至妙受名表佛心之至妙。陀羅尼者梵語。此翻名曰總持。包四義之幽宗。括一經之極指。經者常也。亦曰轉也。八十八恒之眾聖同演說之。通稱常。三十三類諸天共流通之。別號轉。因此義故遂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

將釋此經。略以十門分別。

第一釋其教主。第二以處表事。第三顯教被機。第四見身同異。第五出經宗體。第六聽法軌儀。第七見聞得利。第八釋經題目。第九翻譯時節。第十依文判釋。

第一釋其教主者。依大智度論雲。有五種。第一佛說。第二聖弟子說。第三諸天說。第四神仙說。第五變化說。今此經中但有其四無神仙說。為佛印可總名為經也。此即第一釋其教主竟。

第二以處表事者。有其三種。第一以國表事。第二以林表事。第三以園表事。且第一以國表事者。即是室羅筏國也。漢雲名聞城也。即是中天竺國勝軍王所治之城。用表如來永超三界長出二乘悲潤四生身圓萬德。故居遠聞城也。第二以林表事者。即是誓多林。漢雲最勝林。此即是戰勝太子所施之林。用表如來七覺法林慈蔭一切也。第三以園表事者。即是給孤獨園也。此是須達長者所施之園。表如來有無量法齎給施一切貧乏眾生也。此則是第二以處表事竟。

第三顯教被機者。然教門是一所學有三。故智度論雲。兔馬象三獸渡河。淺深有異。如法華經雲三子同出一門所樂各別。佛言。我若以小乘法教化諸眾生。我即墮慳貪。又維摩經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上中下智各觀別故。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諸佛菩提。此則第三顯教被機竟。

第四見身同異者。如大梵王見佛身長千尺。又如應持菩薩見佛身長丈六。即便量佛頂上。過無數世界至華上佛刹。還見如來身長丈六。如報恩經雲。外道見佛如孩子想。如聲聞人但見丈六身。菩薩見無邊身。諸佛見法性身。所以華嚴經曰。譬如淨滿月水水悉能現。影像雖無量本質未差別。諸佛法如是。隨感現眾像。化相雖無量法體無差別。此則第四見身同異竟。

第五出經宗體者。外道小乘各各不同。如涅槃經以佛性為宗。大般若經以空慧為宗。維摩經以不思議為宗。大集經以陀羅尼為宗。今者此經亦以陀羅尼為宗。以一切法而為經體。所以華嚴經(附錄四右引舊華嚴是同)雲。一切世間諸佛境。皆悉能令轉法輪。於法自在無縛是謂如來真實智。又契經說。教體有其兩種。一者以文為教體。二者以義為教體。此總攝一切。今者以一切法為教體。此即第五出經宗體竟。

第六聽法儀軌者。依大集經雲。說法者作三種想。第一作醫王想。第二作救病想。第三作拔苦想。聽法者亦作三種想。第一作甘露想。第二作醍醐想。第三作除病想。又智度論雲。聽法者一心端視如渴思漿。如饑思食聞法歡喜。又智度論雲。聽法有其三種。一者恭敬供養。二者受持讀誦。三者係念思惟。第一恭敬供養者。是身業善能生聞慧。得三種福。一者長命人相具足。二者大富饒財寶。三者蓮華化生。第二受持讀誦者。是口業善能生思慧。得四種福。一者所言人信。二者所言人順。三者眷屬團圓。四者不被誹謗。第三係念思惟者。是意業善能生修慧。得三種福。一者衣食自然。二者得大端正。三者得大智慧。此則是第六聽法儀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