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胤玉?五經博士?”李無庸神色大變,連忙拱手問道:“莫非是大成至聖先師後人?”
孔胤玉聞言苦笑道:“下官正是孔氏之後,現今的衍聖公正是家兄孔胤植。”
孔胤植,這個人李無庸倒是知道的,對於這個孔子之後,李無庸覺得的倒是挺有趣的,到底是孔門之後,眼光也確實敏銳,在崇禎末年,他一眼就看出了朝廷不可為,而且還能看出占領了北京的李自成也是成不了大氣候的家夥,所以不但沒有追隨蛤蟆皇帝到了江南,而是快速的北上,在順治二年直接去北京見了皇上,寒暄一番,憑他的口才,很快就被清廷賜予了五銀印。再到後來,攝政王多爾袞根據方大猷的奏請和吏部的題複,仍封孔胤植為衍聖公,照原階太子太傅,孔胤植長男孔興燮加二品冠服,四氏世襲五經博士孔胤玉、顏紹緒、魯聞達、孟聞璽等仍照舊承襲五經博士,孔胤植保舉的世職曲阜知縣孔貞堪照舊準用。孔氏一門榮耀非常。這不能不說孔胤植這個人眼光極其毒辣,而相反作為衍聖公的弟弟孔胤玉在曆史倒沒有留下什麼。
“孔大人既然是五經博士,不呆在曲阜,怎麼到這裏來了。”李無庸奇怪的問道。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孔胤玉輕聲道。
“不是個腐儒。”李無庸暗想道:“不知其他方麵如何?待且試試。”要想造反,這些知識分子還是需要的,畢竟治理一個國家是離不開這些讀書人,雍正皇帝一句話說的有道理,“可以得罪任何人,但絕對不能得罪讀書人。”李無庸要想得到天下,這個“衍聖公”的名頭還是有著一定的作用的,雖然眼下孔子的後人在儒林中已經不是很風光了,科舉的時候,讀書人看的最多的還是程朱理學,但畢竟他們還是自稱孔子的後人,朝廷冊封的還是孔氏後人,李無庸隻要得到衍聖公的支持,最起碼造反的時候,儒門大部還是持觀望的態度的。可以說李無庸需要這個輿論,而且李無庸對那些程朱理學成反對態度。
程朱理學在他看來,就是對孔子等儒家經義的曲解,什麼“存天理,滅人性。”豈不知人性也是天理的一部分,人性不在,天理何存?那隻不過朱熹對自己的辯護罷了,孔子雲“有教無類。”孔子門下三千弟子,有商者,有務農者等等,“六藝”所到,讀書人也能拉弓搭箭,否則孔子如何能周遊列國,而程朱理學能提出什麼,“手無伏雞之力”、“百無一用是書生”等等都是程朱理學帶來的,而“範進中舉”的事情也隻有在這個時代能出現,學了六藝,能文能武會出現這些情況嗎?在李無庸看來,孔子等先賢儒家經典主張的並不是惟我獨尊,相反,他所讚同的卻是百家爭鳴,行商而富國,耕農而保國,興武而強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彙聚眾家之言,形成一套正規的儒學,隻可惜被後來的腐儒們給曲解了成現在的程朱理學。
“孔大人,一介書生,在大亂之年,居然帶一隨從,敢行走江湖,李無庸十分佩服。”李無庸忽然拱手道。
孔胤玉聞言望了李無庸一眼,忽然從李無庸親兵手中奪過一張硬弓,又伸手接過一長箭,扣弦、拉弓、放箭,一聲利嘯,長箭就插到了岸邊的一楊柳上。
“李將軍太小瞧胤玉了。”孔胤玉丟過手中的長弓,對李無庸反擊道。“我孔胤玉可不是一般的書生可以相比的。雖不能象李將軍在扶桑拓地千裏,俘虜無數,但防身之技還是知道一點的。別忘了先祖的六藝。”
李無庸暗暗的點點頭,“先生請。”李無庸連忙道。對於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李無庸哪裏會放過,思想開放,居然還能拉弓放箭,這可不是一般的書生可以比較的,在台灣也是顧炎武有這種本事,隻可惜顧炎武的聲望遠不如眼前的這個孔胤玉。台灣以及以後的新學、新政想要在全國推廣的話,那就必須要孔胤玉這樣的聲望不錯,思想上又能跟的上李無庸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