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五回 世界真是太小了(1 / 2)

明代的北京書鋪及流動書攤,在大明門左右,以及考場、燈市、城隍廟的一些地方。到了清代初年,類似這種“市”改在了現在宣武門下斜街的慈仁寺。慈仁寺是明成化年間“周太後”為她一個出家弟弟吉祥建的寺院,廟很大,興盛時有幾百個和尚,幾百頃莊田。清初有些文人學士常在這裏借居。廟裏有兩棵古鬆,相傳為金、元時舊物,後來老樹死了,又補種了新的,故又稱“古雙鬆寺”。附近原有遼金時所建的報國寺,改建為慈仁寺後,當地人仍叫報國寺,故又並稱“報國慈仁寺”。而早在遼代,今天的北京就被定為陪都,當時稱為燕京。在燕京的東門外有一個叫海王村的地方,那裏寺廟林立,客商雲集,是一個繁華的去處,後來毀於兵火。元、明之際,皇家營建京城,在此設窯燒製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廠。那時的琉璃廠,北起西河沿,南到臧家橋胡同,東自桐梓胡同,西至南北柳鄉,這裏燒製的五色琉璃,不僅裝飾了京城的皇宮禁院,也成為寺觀廟宇、達官豪宅的點綴之物。書肆、古玩業的發達使琉璃廠成了京城的文化中心:一是書肆、古玩店鱗次櫛比,讓人滿眼生輝,鬆筠閣、二酉堂、文光樓、萃文齋、槐蔭山房、博古齋等,都美名遠揚。據不完全統計,到光緒初年,琉璃廠中的書肆有二百二十餘家,古玩、字畫店五十餘戶,真可謂“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二是琉璃廠還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卜居於此。

每月的朔月以及逢五,就會有大量的商賈集結在琉璃廠附近進行交易,端的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斷的傳來叫賣聲。

“主公,聽說您今天在金鑾殿上把錢謙益給罵的吐血了?”羅振川貪婪的望著周圍的人群,也不知道在望什麼。

“怎麼,你也知道了?”李無庸一臉淡笑的打量著周圍擁擠的人群。

“主公,這您就不知道了,這京城裏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不出一個時辰,滿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主公,您的那番話簡直大快人心,全京城的人都為之喝彩。”

“你怎麼知道全京城的人都高興啊!”李無庸取笑道。

“屬下剛才還在大街的一個茶樓裏,還有人稱讚主公是個大英雄呢!”羅振川一見李無庸懷疑,連忙跳起來解釋說道。

“好了,好了,我們繼續逛街吧!”李無庸連忙擺手道:“明天我會在朝廷上獻上《千裏餓蜉圖》,把流民的事情給辦一下,然後我們就回台灣,至於中原就讓別人去折騰吧!我們坐觀天下成敗。今天我們就把京城逛一下,到下一次恐怕還要等到幾年以後的事情了。”

“是,主公。”羅振川聞言點了點頭。

“看看,那裏有不少的書,還是蠻成舊的,也許是什麼珍籍古版什麼的,軍師和顧炎武他們就喜歡這些東西了。”李無庸腦海裏不由的想起幾個書呆子看到這些珍奇孤本的委瑣樣子,不由的怪笑起來。

“主公,你看那裏,好象發什麼事情呢!”羅振川碰了碰李無庸指著前方說道。

“去看看?”李無庸望著前麵一堆人牆,一時也來了興趣了,拉著羅振川擠了進去。仔細一看,卻見幾個錦衣繡服年輕公子,四月份的北京還沒有熱到那種程度,這幾個油頭粉麵的家夥,手上居然拿著折扇在搖,紈絝子弟,李無庸腦袋裏一閃,而與他們發生糾紛的卻是一個,一個洋人,一個五十歲左右的洋人,在他旁邊的卻是一位年輕俊秀的後生,李無庸見狀,卻也搖了搖頭,因為那位青年後生雖然俊秀,卻有些脂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