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無為而治,依靠直覺來經營
巴菲特就像是一個甩手掌櫃,不用電腦,揮一揮手就讓手下的經理們自行其是,但他卻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數十年來巴菲特一直依靠敏感的直覺來經營他的伯克夏·哈撒韋公司。
觀察一下巴菲特在這家市值達1360億美元的投資大本營裏的工作情況,你眼中所見與其他大型金融機構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巴菲特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那間沒有電腦的辦公室裏。他迅速地作出投資決策,省去了例行的決策會議以及顧問們建言獻策的程序,他摒棄了常規慣例,也不要求手下的經理們經常向他彙報工作。但他偶爾也會給自己的經紀商打電話,下達動輒上億美元的股票交易指令。
2006年8月,巴菲特剛好75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那種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也日益成為伯克夏·哈撒韋公司麵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鑒於該公司如此多的精英DNA隻存在於巴菲特一人的腦袋中,一旦他腦袋停止轉動,他的繼任人將如何接過這麵偉大的“紅旗”?巴菲特說,他短期內尚無退休的計劃,也不打算預先指定一位接班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董事,他對巴菲特這種難以模仿的管理方式表示讚賞,並說:“真難以想象還有什麼人能做到這一點。”
“這麼多年來,我的投資策略一直沒有改變。”巴菲特說,他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思考和閱讀。他很少開會,每天接聽的電話也屈指可數,他平時隻和幾家伯克夏·哈撒韋旗下子公司的負責人保持著聯係。
巴菲特半個世紀的從業經曆使他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者,由此他贏得了伯克夏·哈撒韋股東們的衷心擁戴,同時也導致企圖模仿他的投資策略而致富的人層出不窮。
巴菲特持股31%的伯克夏·哈撒韋公司是家龐大而複雜的企業。它持有可口可樂、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的大量股票。從保險、冰激淩生產到製磚業,伯克夏·哈撒韋旗下42家子公司的業務遍及世界各個領域。
在談到如何管理這麼多公司時,巴菲特認為,他不會幹預這些子公司的經理們,他們應不受他的幹預自行經營公司的業務,這些經理也不必遵循統一的公司經營策略或經營目標。巴菲特在刊登在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放手讓下邊去幹!”
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使他迥異於其他CEO們。以通用電氣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為例,他雖然將管理權下放給了手下的經理們,但同時也對他們予以密切監督,要求這些人必須達到嚴格的業績目標。微軟則要求其遍布全球的各辦事處和子公司協調彼此的行動,以便該公司的產品能夠相互兼容。
伯克夏·哈撒韋公司市值非常龐大,但卻沒有公共關係、人事關係、投資者關係以及法律部門,他也不召集分析師和投資者舉行季度收益情況發布會,不對公司未來的收益情況提供預測。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該公司總部僅僅隻有17名員工。
在執行交易方麵,巴菲特給他的經紀人弗洛恩德很大的自由度。2003年,巴菲特買進了中石油的股票,弗洛恩德經常要在奧馬哈當地時間晚9點(香港股市開盤時間)左右打電話給巴菲特,這時巴菲特會中斷手上的遊戲去下單。
據說有一天晚上,當香港交易市場掛出一份2億股中石油股票的賣單時,弗洛恩德打電話給巴菲特想看他有沒有興趣。巴菲特說:“買,全部吃進。”晚些時候,一個香港交易員打電話給弗洛恩德,告訴他已經為巴菲特買進了該股。弗洛恩德沒有打電話騷擾巴菲特,他在床上翻了個身繼續睡覺。如果是其他人,他們肯定會希望知道交易的詳情。
巴菲特刻意將外部世界擋在外麵,這是使他能保持作一個“理性”投資者的最佳途徑。如果他對投資一家公司感興趣,他就會去研究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他說:“我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我需要做的隻是思考,並且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巴菲特說:“我們收購任何一家公司的前提就是信任這家公司的經理,由他們決策。即使投資項目遇到了困難。長期堅持投資並不是問題。”伯克夏子公司MidAmericanEnergy的CEO索科爾回憶起一次讓他深受鼓舞的會麵,當時他告訴巴菲特,因為一項鋅項目受挫,公司不得不衝銷大約3.6億美元。索科爾說,他被巴菲特的反應驚呆了。巴菲特說:“大衛,我們都會犯錯。”那次會麵隻用了10分鍾。
“要是我的話,肯定把那個索科爾給炒了。”索科爾自己說。但巴菲特說:“要想不犯錯誤,隻能不作決策。”他說自己犯過比索科爾更大的錯誤,不能猶豫不決。
“再找一個沃倫·巴菲特的可能性等於零。”81歲的副董事長,也是巴菲特的最親密的夥伴查爾斯·芒格說。但盡管如此,他認為伯克夏不會因此受到衝擊。他說:“伯克夏很可能會繼續保持無為而治的風格。”子公司自行決策大量業務,痛恨官僚作風的公司文化。
10.巴菲特的神奇投資技巧——股票回購
“安德魯·梅耶常常提醒我要當心沃倫·巴菲特這個人,”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回想起當時的情形說,“他認為所有從事公司收購的人都是在自尋煩惱。但是,在我對巴菲特進行了認真研究和了解之後,我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易於交往、也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人。”
巴菲特在完成了對《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投資之後,格雷厄姆女士仍然對這位購買了《華盛頓郵報》公司巨額股份的人心存疑慮。於是,巴菲特給她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坦誠地告訴格雷厄姆女士,自己不會危及她在公司中的地位,“我知道,《華盛頓郵報》的控製權和管理權屬於格雷厄姆。這很符合我的意願。”巴菲特在信中是這樣說的。這封信後來被人們戲稱為《親愛的格雷厄姆女士》。
經過巴菲特的努力,他與凱瑟琳·格雷厄姆女士的關係有所改善,格雷厄姆女士也相信巴菲特。
隨後,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為《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董事,並主持財務委員會的工作。不久,他提議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
“我在這些年所采取的措施、巴菲特在財務金融方麵提出的建議,以及我們之間的經常性溝通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勸說我回購公司股票,這讓我們受益匪淺。以前我對此一直將信將疑。雖然回購在今天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還沒有幾家公司會采取這樣的措施。當時我認為,如果以公司全部的資金購買自己發行在外的股票,那麼公司的成長能力將會大受影響。沃倫·巴菲特為我提供了各個方麵的數據,通過這些數字向我說明了這一措施不僅可以從長期為公司帶來收益,甚至可以短期為公司帶來效益。他反複強調,目前的股票價格如何低於真實價值,回購措施與目前所采取的各種方案相比,如何具有其特殊的優勢。他讓我逐漸明白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回購《華盛頓郵報》公司1%股票的話,我們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擁有更多的股份。於是我認為我們的確有必要這樣做。”格雷厄姆女士後來回憶說。
這就是巴菲特的發明——股票回購,同時也是巴菲特的獨到之處,這充分體現在《華盛頓郵報》公司中。從1975年到1992年,《華盛頓郵報》公司一共回購了發行在外的將近43%的股票,平均回購成本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說,公司隻用相當於現值十分之一的價格回購了超過40%的股份。到2000年為止,《華盛頓郵報》公司已經購回了一半的股票,這意味著所有公司股東擁有的股票價值是實際資產的兩倍。
另外,巴菲特建議應把《華盛頓郵報》公司現有的養老金基金,從大銀行轉由以價值增值為導向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在把基金轉為有價值型管理者管理之後,盡管《華盛頓郵報》公司要求基金管理人至少把全部資金的25%用於債券投資,但是整個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仍然非常可觀。
11.投資不是投機
假如這個世界上還有“神奇”的話,那麼巴菲特算是活著的一個。就連74歲的高齡也沒能降低他“點石成金”的激情。經曆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巴菲特再次以他標誌性的資本運作吸引了市場的關注。這一次,要被點準的是能源業。
2006年5月,巴菲特投資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將以94億美元從蘇格蘭電力公司手中收購美國西北部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購是自1998年買下通用保險公司以來,巴菲特投資曆史上最大一筆買賣。根據協議,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將支付給蘇格蘭電力公司51億美元現金,其餘43億美元將轉化為淨負債和優先股。交易完成後,蘇格蘭電力公司將向股東派發45億美元的紅利。擁有太平洋公司後,巴菲特的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將其在美國6個州的160萬客戶擴展到俄勒岡州和猶他州,並將打造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能源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