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亞洲“超人”——李嘉誠1(3 / 3)

任何一項行業,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後,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著該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李嘉誠在後來的創業中一直牢記這些經驗和教訓,使他的事業走向了新的輝煌。

4.以智取天下,鬥智不鬥力

經商不是靠彎刀,而是靠智力。李嘉誠主張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紛紜複雜的商海大戰中能夠挺立不敗。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黃埔船塢則可追溯到1843年。100多年的發展壯大,和記黃埔成長為資產龐大的商業巨人。

但是,和記黃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災和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連帶香港地產大滑坡的嚴重影響,加上和黃主人祈德尊家族經營不善,陷進了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因此,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交換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於是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

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

當時,彙豐表示,在和黃經濟好轉後,會選擇適當機會,出讓其大部分股份。

其實,李嘉誠早已垂青於和記黃埔。當時他放棄九龍倉,也勢必要全力並吞和黃。

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和黃的發展。他通過充分的研究,認定這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隻是目前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

另外,李嘉誠洞悉到彙豐不會長期持有和黃股,因為彙豐銀行身為香港金融至尊,不會長期背上“銀行操縱企業”的黑鍋。也就是說,彙豐出售和黃股權勢在必然。

事實上,李嘉誠知道彙豐一直在等待適當機會和合適人選出售和黃股權。

於是,在1978年的九龍倉大戰中,當彙豐大班沈弼出麵規勸李嘉誠時,李嘉誠果斷地放棄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借以與彙豐增進友誼,為下一步收購和黃埋下伏筆。

之後,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誠又進一步知道彙豐急需擴大實力,增強儲備資金。就是說,彙豐有可能急於拋出和黃股。

最後,就不能不說是緣分和運氣了。沈弼十分讚賞李嘉誠精明強幹、誠實從商的作風及其如日中天的業績,對李嘉誠情有獨鍾。

此外,沈弼慧眼識珠,認定李嘉誠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黃。原來,彙豐出售和黃股權,不是單純地賣出股票套利,而是希望和黃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風。因此,彙豐銀行於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其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萬和黃普通股售予長江實業。

當時,對彙豐的和黃股垂涎者甚眾,但沈弼及彙豐根本沒有考慮讓別人角逐和競爭。

彙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隻有市價的一半,並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對李嘉誠真是優惠之極。

接下來,李嘉誠集中火力乘勝追擊,繼續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黃股票。

經過一年的集中吸納,到1980年11月,李嘉誠成功地擁有39.6%的和記黃埔股權,控股權十分牢固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注:包玉剛入主的怡和係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產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成功地控製了巨型集團和黃,難怪被稱為“蛇吞大象”。

盡管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置信,然而這又是不爭的現實。因此,李嘉誠贏得了“超人”之譽。

這與包玉剛奪得九龍倉的作風截然相反。包玉剛以其海派的氣勢,雷霆萬鈞重錘出擊,怡和係殊死抵抗,因此兩虎相鬥,彼此都受重創。

而李嘉誠收購和黃則是和風細雨,兵不血刃,其間並沒有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陳美華在《香港超人——李嘉誠傳》中,對李嘉誠此役中超人的戰略戰術作了透徹的分析。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係,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

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香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自然是一番血戰惡鬥。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強反擊。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記黃埔,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隻要能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市值高達62億港元。

其三,李嘉誠很清楚,彙豐控製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軌,必須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能長期接管該企業。

李嘉誠在吸納九龍倉股時,獲悉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黃財政好轉之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借助彙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四,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動,以獲彙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彙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彙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幾率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彙豐的關係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與彙豐的交往史長達20餘年,他身任彙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彙豐銀行副主席),與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彙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曆來兵法主張用活兵法,不主張隻靠己力求勝,而是要靠人力求勝。隻求己力者,反為力勝。善求人力者,可大勝。經商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如此睿智的李嘉誠,想不脫穎而出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