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倭(4)(1 / 3)

福建平倭(4)

倭寇船上又大亂起來,有的收拾東西,有的找武器,怎麼製止也製不住了。

船一進水本來就一步步往下沉,加上滿船亂竄,就沉得更快。

這時戚家軍乘著艨艟大艦順風順潮趕來了。賊船想跑搖不動了!想拚,所有的倭寇已心慌意亂無心戀戰。

這一役,龜縮在浯嶼島上的倭寇全被殲滅,一個也沒留。

原來這就是戚繼光將軍苦思苦想計設出來的好計策,先用夜壺鬥笠蜂疑兵。

估計倭寇會把夜壺敲破,又故意在夜壺裏裝上各種毒蜂,讓倭寇先嚐一嚐毒蜂的滋味。

慢慢地才讓一些水性特別好的“水鬼”帶上鑿子鐵錘戴上鬥笠混在其中,先破壞賊船,讓倭寇跑不掉。

直到最後才出動艨艟大船,戚家軍刀槍耀眼,劍戟如林地猛撲過來,來勢迅猛異常,倭寇隻好乖乖地做戚家軍刀下的無頭鬼了!

剩下的倭寇們聽說戚繼光還一直在福建,都不敢過分作惡,悄悄遁往南方,福建境內基本安定下來。

戚家軍這次援閩,轉戰千裏,取得四次大捷,殲滅倭寇5000多人,數以萬計的倭寇紛紛乘船逃走。

戚家軍也有一定傷亡,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達一半,戴衝霄所率的1600人,又在牛田戰役後被調回浙江。戚繼光手下能投入戰鬥的隻剩下3000人左右。

這時天氣漸寒,士兵寒衣未備,所以他決定回師浙江,補充一些新兵,專等來年春再和倭寇決戰。

戚繼光請福建官員堅壁清野,固守數月,自己則於十一月率部回浙江養息去了。

戚家軍要離閩回浙的消息傳開,興化百姓恐怕倭寇又要來犯,有的攔住道路,有的攀住馬韁,哭聲難以抑製。

戚繼光隻得說明原委,並且安慰父老鄉親:“你們不要過於憂慮,我回浙江是暫時的,不久當調兵再來。這段時間,你們且加強守衛。大家可以相信,全殲倭寇,平定倭患,為期不遠了。”

興化人民含淚送別了戚家軍。

為了紀念戚繼光及戚家軍的功績,他們特地刻了一塊紀功碑,樹立在高台之上。

回浙江不久,朝廷根據戚繼光的戰功,提拔他任統轄台州、溫州、福寧、福州、興化五地的副總兵,兼管水寨,參將、遊擊以下武官都歸他調遣。

由一個人擔任橫跨浙江、福建五府州的副總兵,曆史上這樣的事也是不多見的。再援福建銳不可當

福建倭寇聽到戚繼光已回浙江,高興地奔走相慶,他們說:“戚老虎已去,我們還怕什麼!”

於是,倭寇又大肆猖狂起來,從北至南,倭寇到處騷擾。政和、壽寧、寧德、福清、南寧、同安、漳州、詔安等地,倭寇活動頻繁。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一支倭寇攻陷壽寧、政和二縣。另有6000名精銳倭寇,竟開始大舉進攻興化府。

福建巡撫遊震得再次向朝廷告急,請求援兵。朝廷考慮到戚家軍剛剛班師,需要休整,便派廣東總兵劉顯率兵增援。

可是劉顯準備不足,隻帶了700人來。他想和城內取得聯係,就派了八個士兵前去送信,不幸路上碰見倭寇,被殺掉了,信也落入倭寇手中。

狡猾的倭寇把信重新寫過,讓人換上這些明軍的服裝,帶上偽造的書信,進了興化城。

進城後,這幾個倭寇報告興化守將說:“劉顯打算今晚率兵進城,希望城裏不要敲警報,不要點火,不要發出聲音,以免驚動敵人。”

興化守將聽說廣東援兵已到,喜出望外,也沒有細看細想這信這話有何破綻,當即一切答應,還安排那八名“天兵”住下,就等著援兵入城了。

夜幕降臨,興化城中寂無聲息。冒充明軍混入城中的八個倭寇,躡手躡足跑到西門,殺掉了城上的守卒,然後朝城下輕輕拍了一掌。

西門城外的倭寇,等候到半夜,聽到掌聲一響,馬上架梯登城。倭寇上了城,隨即又乘風放火,並打開西門,大隊倭寇一擁而入。

城中軍隊還什麼都不知道,街上一片混亂,還以為是劉顯的部隊進城來了。

倭寇迅速占領城中各要地,不久控製整個興化城。堅守一個月的興化城就這樣被擊破。

倭寇占據興化府城後,殺掠居民,強奸婦女,搶劫財物,無惡不作。而福建明軍居然不敢反擊倭寇,不敢收複興化。

直到兩個多月後,興化成了一座空城,倭寇看看已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才自動退出,夾著大包小包,奔往興化東南而去。

興化東南九十裏的平海衛,由一名都指揮率部扼守著。這位都指揮或許為坐視倭寇占據興化城的事情感到慚愧,所以當倭寇迫近時,便率兵拒阻。

不料這位都指揮卻中了倭寇的埋伏計,該都指揮也犧牲了。倭寇乘勢占據了平海衛。

平海衛依山近海,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敗可逃。倭寇占據平海衛後,劫掠沿海,竄擾內陸,使本來用於防禦倭寇的衛所,成了福建的又一個大倭巢。

倭寇攻破興化府,後又占據平海衛,使明朝政府感到情勢的嚴重。

這是倭寇第一次攻陷府治大城,而且是連下兩城,福建為之震動。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一片震驚。

而明軍視敵如虎,不敢進攻,讓倭寇在城內肆意橫行兩個多月,這也太有失天朝大國的風度了。

皇帝大怒,下詔罷免福建巡撫遊震得,改由譚綸擔任,總督福建軍務,統一指揮福建抗倭鬥爭。

又提拔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協助譚綸掃蕩倭寇。又下令戚繼光火速支援福建。

戚繼光上《議處兵馬錢糧疏》,請募新兵,加上舊部共需20000人,並請備足糧草器械,得朝廷允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