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2)(1 / 3)

枕戈待旦(2)

機械化改革的拓荒者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麵爆發了,就是這一天,整個文明世界都被拖入了災難的深淵。

這一天,法西斯德國共出動了60個步兵師,14個裝甲、摩托化師,4000多架飛機,以及數千輛坦克和裝甲車,加上6000多門火炮、迫擊炮,對波蘭進行閃電般襲擊。

作為對波蘭負有安全義務的英國和法國,雖然沒有幫助別人的心,但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向德國宣戰。

英法雖然迫於輿論壓力對德國宣戰,但它們並沒有給予波蘭任何實質性援助。而且德軍很快突破了英法聯軍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馬歇爾一邊關注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一邊在對美國的實力進行評估。

一旦美國被卷入戰爭,美國軍隊可以打贏這場戰爭嗎?這是當時美國上層最關心的一件事。

評估的結果,是非常讓美國人掃興的,更是讓美國人不安的。他們看不出自己在歐洲列強麵前的軍事優勢。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時的美國軍隊,還遠遠不是一支可以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

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美國的軍事力量還非常弱,可以說它不過是一支安然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溫床上昏昏沉睡的部隊。

特別是在對坦克的認識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英法兩國犯有同樣的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頒布的《國防法案》就將坦克納入步兵部隊,美國坦克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軍隊的機械化,是當時軍事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美國並沒有向這個方向很好地進行發展。

不過還好,新上任的馬歇爾將軍有一定的軍事眼光,力主進行軍事改革,但是困難也不可小覷。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53歲的巴頓,才能得到提升。因為當時的馬歇爾已經在醞釀成立真正的裝甲部隊,而巴頓恰恰是軍中無比優秀的坦克手。

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馬歇爾隻能小心翼翼地掌著舵,將美國陸軍向機械化的方向一步步地推進。

歐洲戰爭的殘酷現實,讓更多的人從睡夢中醒來,馬歇爾支持者的隊伍愈來愈眾,他的步子開始越邁越大了。

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冷靜地觀察和分析了形勢,他基於對新武器和新戰法的了解,向羅斯福總統建議組建裝甲部隊和遠程轟炸機部隊,得到全力支持。

1940年7月10日,馬歇爾將軍簽署了一道命令,組建美國陸軍第一裝甲軍,下轄兩個裝甲師。

由阿德納·查菲將軍任裝甲軍司令,第一裝甲師駐諾克斯堡,師長馬格魯德,第二裝甲師駐本寧堡,師長斯科特。

兩天之後,馬歇爾又作出一項重大的人事安排,解除了巴頓在邁爾堡的職務,將其調往第二裝甲師,負責組建該師的一個裝甲旅,並由他擔任旅長。

馬歇爾對巴頓的這項任命,讓一些不了解巴頓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巴頓實際上是一個現代裝甲部隊裏的古代騎士,是一個騎兵至上主義者。

巴頓也確實是給人造成了這種表麵的印象,他經常借用道格拉斯·黑格元帥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騎兵的熱愛。

巴頓這樣說:“步兵和炮兵能夠贏得戰鬥的勝利,但隻有騎兵才能讓它們勝得有價值。”

不錯,巴頓熱愛騎兵,對騎兵充滿了感情。

但是,他也很現實,很清醒,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騎兵的時代就已一去不複返了。

在內心深處,巴頓十分讚同對部隊進行機械化改革的主張,隻是他為了不得罪華盛頓那幫思想老朽的當權者,不得不盡量少地把這一思想表露出來。

馬歇爾無疑是個伯樂,以他智慧的雙眼看出了巴頓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真實思想。

美國就要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了,巴頓知道這件事情後,真是高興萬分。於是,他謝絕了老友的好意,辦理好移交手續,星夜兼程地趕往本寧堡。

組建和拉練裝甲部隊

巴頓興致勃勃地來到本寧堡,可是出現在他眼前的,卻是一幅令人沮喪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