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1)(1 / 3)

東山再起(1)

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隻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麵對它毫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丘吉爾丘吉爾東山再起重返政界任軍需大臣

1916年5月9日,丘吉爾在返回倫敦的當天發表了一項聲明,說他“獲準回來休假”,並打算“繼續盡其在議會和政治上的職責”。

過了三周,《倫敦公報》宣布,丘吉爾放棄了他的中校軍銜。這是陸軍部批準丘吉爾退伍時的一個附加條件。從此以後,丘吉爾就再也不能要求在軍隊中任職了。

丘吉爾再度回到政治生活中來,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濟地位作保障,還需要在政治上恢複自己的名譽。前一件事的解決在他來說要更加容易。作為一名著作豐富的作家和著名撰稿人,又有著地位顯赫的政治經曆,他的文章可以輕易地換取豐厚的報酬。

這一年7月,丘吉爾為《星期日畫報》寫了四篇文章,並獲得稿酬1000英鎊。照此計算,他每年可以毫不費力地賺取不比他當大臣的薪水少的收入。

那些在政治上和丘吉爾作對的報業巨頭,並不反對利用他的影響力擴大報紙的銷路。《星期日畫報》的編輯稱,在他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後,該報的發行量就達到了250萬份的創紀錄數字。

但是丘吉爾要想在政治上恢複自己的聲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海軍在戰爭中失利給他造成的損害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他的演講往往被有關海軍某個戰役的叫喊聲所打斷。因此,他渴望政府盡快公布有關加利波利等戰況的文件。議會中要求公布有關此事文件的呼聲也很高。

阿斯奎斯本來並不願意公布有關文件,但是他也不能完全無視議會的要求。最後找出的折中辦法是成立一個皇家委員會專門聽取有關證詞,並負責提交一份有關此事的報告。

報告的結果是:由丘吉爾一人承擔的責任,現在由這個國家的一批最傑出的人來分擔,因而他卸下了一個沉重的政治上的大包袱。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使他擺脫了政治上的被動局麵,為他東山再起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此期間,丘吉爾在下院顯得相當活躍。他經常作為反對派前座議員的發言人,發表措辭強硬的演說來批評政府。

在下院積極活動之外,丘吉爾還花費時間就公共政策中的一些緊迫問題寫了許多文章,試圖通過輿論界直接施加影響。

在政府內部,勞合·喬治在許多政策問題上的主張與丘吉爾極為相似。1916年12月6日晚,英王召見勞合·喬治,要求他出麵組成新政府。

12月10日,勞合·喬治通過和丘吉爾共同的朋友喬治·尼德爾帶口信給丘吉爾,表示要幫助丘吉爾。勞合·喬治的確這樣做了。他先建議讓丘吉爾擔任航空委員會主席;當這一嚐試失敗後,他又安排丘吉爾擔任軍需大臣。

這一次勞合·喬治做得既巧妙又果斷,他先把反對丘吉爾的主要人物諾思克利夫安排出使美國,然後改派現任軍需大臣艾迪生去負責研究戰後重建問題,接下來未同博納·勞進行磋商,就宣布了對丘吉爾的任命。

勞合·喬治這一冒著政治風險的任命成為既成事實,使被排擠出政治圈外長達近兩年之久的丘吉爾又重返政壇。

1917年7月17日,當丘吉爾的軍需大臣的任命宣布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和政界的強烈反應。盡管博納·勞對勞合·喬治不打招呼就任命了丘吉爾一事很感惱火,但是從大局出發,他不願意因此事而斷送了聯合政府。

因此他表態說,如果首相認為這項任命有助於打贏戰爭的話,那麼他有權作出這項任命。這才使反對之聲逐漸平息下來。

此事使丘吉爾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的不受歡迎。這使他在性格和處世上都有了些變化。

雷平頓曾評論說,丘吉爾“看起來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我從未見到有人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這樣好的變化”。

勞合·喬治說:“丘吉爾的前途取決於他以後能否使人相信,他不僅勇敢,而且謹慎。”

丘吉爾在9月初寫給勞合·喬治的信中說:

這是一個令人非常愉快的部門,幾乎與海軍部一樣富有意義,其最大的優點在於,既無需與海軍將領爭執,又不必與德國兵作戰。

我為能同所有這些聰明的實業家在一起而感到高興,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幫助我。

在軍需大臣任上,丘吉爾決心有聲有色地開展自己的工作,為實現政治抱負打好基礎。推動多項新發明

新任軍需大臣丘吉爾上班後,發現這個龐大的機構工作體製紊亂,規章製度不全,效率低下。他首先精簡和改組機構,健全財務監督製度,以有效的管理促進工作良好運行。

他緊張地奔波於各個兵工廠,督促把大炮、槍支、子彈、坦克、飛機源源不斷地製造出來,將軍火和軍事裝備的生產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組織了大規模的坦克生產。

他不斷飛往法國戰場,了解和滿足前線將士對軍需品的需要。他領導的軍需部還為美國生產了價值1億英鎊的中等口徑的大炮。

同時,丘吉爾仍然不願把每一點新的想法囚死在自己的頭腦裏,而要把它們貢獻出來,盡管可能是創見,也可能是謬見。他繼續向勞合·喬治送交各種建議信件,設計諸多奪取主動權和打贏戰爭的大膽戰略方案。

1918年3月份以來,丘吉爾加快了軍需生產的速度,並要求250萬工人在必要時放棄複活節的休假。他不僅為美國提供軍需品和製造大炮,還與法國軍備部部長路易·洛切爾保持著密切聯係。在協商合作過程當中,美法兩國一致同意將全世界生產的硝酸的分配權集中在丘吉爾手裏,使丘吉爾後來能夠自誇為“硝酸大王”。

丘吉爾仍然一如既往地注重科學技術對增強軍隊戰鬥能力的關鍵作用。他主張盡可能地用最科學的戰爭武器來裝備英國軍隊,比如用飛機、坦克、機槍,甚至是毒氣。

早在海軍大臣任內,他就曾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被稱為“陸地行舟”的履帶式戰車。這種由輪式裝甲汽車發展起來的新型武器裝備,後來演變成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其中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改進,比如由輪式改為履帶鏈軌,就是丘吉爾在聽取了軍事專家的建議後實施的。

1918年3月5日,丘吉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

為了在1919年對敵人進行打擊,我們應該創建一支坦克部隊,這支部隊在其構成上和作戰方法上,都應與雙方所使用的任何一支部隊根本不同。

後來,戰時內閣批準了丘吉爾的到1919年4月製造4000輛坦克的建議。

1918年9月末,德軍統帥部建議德皇威廉二世更換政府。馬克斯親王組閣後,以美國威爾遜總統在1918年1月的演說中提出的“十四點”為基礎,試圖達成一項和平解決辦法。

丘吉爾一方麵仍不鬆懈地抓緊軍需生產,做好各種有效的準備,以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另一方麵,他開始考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問題。

丘吉爾參加了首相與大臣們在蘇塞克斯郡丹尼花園的利德爾大廈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晤。他雖然同意大臣們在會晤中得出的“考慮到協約國方麵目前已確實占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的共同認識,但後來他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也強調指出,要求敵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丘吉爾在演說曾經這樣強調:

我們並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對任何一個國家,亦即對人類大家庭中任何一個偉大的分支,都無權進行掠奪,而理應保證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我們並不圖謀去毀滅德國。

1918年11月11日11時,正式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等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丘吉爾和懷孕多時的妻子克洛門第娜一起乘汽車去唐寧街向首相表示祝賀。歡呼勝利的人群蜂擁而來,聚集在白廳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活動。

丘吉爾站在窗前等候倫敦大鍾敲響停戰鍾聲。11時整的鍾聲剛剛響起,隻見男男女女從樓房裏出來,潮水般湧向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一邊高呼“國王萬歲”,一邊發瘋似的跳起舞來。

這一場麵令丘吉爾聯想起8月4日23時他經過這裏到唐寧街10號向首相通報戰況時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萬分。

當丘吉爾聽到英勇的人們歡呼時,想起自己肩負這樣的重擔,貢獻所有的一切,從不動搖,對祖國及其前途從不失去信心;在表達情感的時刻到來時,對犯有過錯的仆人也能寬宏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