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萍萍經常到那家早餐館吃早餐,總想與他再次邂逅,但是,奇跡並沒有發生。後來,萍萍的夢境出現了少有寧靜,盡管她沒有夢見那位“白馬王子”,但至少沒了那惡夢的追逐,心髒也不再那麼緊張地無序地跳了,對萍萍來說,那真是一個神奇的藥方。
心理透析
上述事例中萍萍的情況就屬於一見鍾情。有關實驗表明:一見鍾情需要多久,答案是30秒。根據英國專家所進行的大規模快速約會實驗,如果在30秒內無法讓異性印象深刻,那麼就注定成為“無緣人”。
一般情況下,男性經常被批評隻重視女性的外表,但實驗的結果卻恰好相反,對於外表,女生則比男性更挑剔。也就是說,男性如果想獲得女孩的芳心,隻有幾秒鍾的時間,因此,想要有一見鍾情的狀況,開場白異常地重要。
通常情況下,鍾情的青少年男女初次相見,除了對對方良好的學識和風度、優美的身體儀表、得體的進退談吐等外顯人格特征表示悅納、接受、欣賞外,異性交往在審美標準上的“生理效應”也是激發情感的重要因素。可以認為,陷入一見鍾情的青少年男女,一般都伴有一定的親近、愉悅、愛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體驗與感受,這正是異性相吸的“自然”基礎,對於那些“身份”相當的青少年男女更是如此。
青少年朋友們都知道:初次見麵就有好感或者誌趣相投的情形,在很多情況下,在同性間也會產生,但這種感受是有別於彼此愛悅的異性在初次見麵就有的那種體驗。若“一見鍾情”是異性間首次相見便彼此愛慕的話,那麼“一見如故”則可以說是同性間初次相識就情投意合。不過,這種情投意合既可能是誌同道合、相見恨晚,也可能是奸邪相愛、臭味相投。從表麵上理解,一見鍾情與一見如故這兩種心理現象雖然在心理這程上是極其相似的,但是在生理機理與情感內容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青少年“一見鍾情”的幾個特點
第一:青少年的一見鍾情有“先入為主”的特點。這裏所指的“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對方的外表。當青少年朋友們邂逅一異性時,對方的容貌、風度、談吐等外在形象和氣質喚醒了他們潛意識中的美的偶像,使原來朦朧的潛意識清晰起來,與現實中對方的形象應合,於是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美感共鳴狀態,產生“踏破鐵鞋無覓處”、“有緣千裏來相會”的驚喜。
由“一見”就成為戀人的青少年是由於當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及思想的整理後,所形成了善於捕捉、挖掘、感受對方內蘊美的高級審美直覺。這種認知克服了低級直覺的缺陷而滲透了理性因素,雙方在“一見”的瞬間似乎就溝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並經過必要的深交、協調,彼此鍾愛。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所謂的“首因效應”而看錯人,看錯對象的卻大有人在。
國外一些社會心理學實驗也證明:對於初交的異性而言,對方的美貌具有特別的誘人的魅力。如果自己在一場舞會結束後,被試者回答是否希望再次同對方相會時,與再相會有關的隻是對方的容顏,而不是其他如智能、性格、氣度等,美貌者是異性最希望再次約會的對象。因為人們一般認為,美貌者還有其他好的屬性,如自信、自強、性格開朗、性情溫和等。但是,這種所謂的“光環效應”的可靠性對於沒有戀愛基礎的青少年來說隻是一個未知數。
如何對待“一見鍾情”?
有一項調查:在一項對5000多位已婚男女的抽樣調查統計中,初訪者中有141%的人認為自己與配偶是“一見鍾情”,而雙方是否一見鍾情對夫妻婚後的感情和幸福感無明顯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戀愛時都著重追求浪漫,異性之間不期而遇的奇緣有增多的趨勢。但是,青少年一定要明白,一見鍾情隻的自己的一種愛情錯覺,並不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幸福,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當時瞬間的感覺。
青少年由於各方在都還不成熟,在戀愛時未必能把握成熟的戀愛標準和審美情趣,直至自己在青春期就懵懵懂懂地墜入了一見鍾情的潛網。因此,需要給自己潑點冷水,要以時間來深化彼此的了解,全麵考察對方的內在品性,尤其對不利條件和缺陷都要有清醒的認識。
青少年朋友們,假如你已成為一見鍾情的俘虜,不必驚慌、擔憂,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美好的經曆和緣分。但同時也不要為對方的外在美蒙蔽,而要多一些理智和清醒,少一些“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幻覺,在雙方的互動中增進溝通、融合個性,以便使自己作出更好的選擇,避免因自己的一時衝動的而釀成草率的結果。
4.是友情還是愛情
青少年無論在家裏、學校或是社會同樣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這種廣泛的交往範圍,他們既有同性知己,又有異性朋友,然而,這種類型的人比那些少交朋友或隻有同性朋友的人在個性發展方麵更完善,思維情感更豐富,自製力更強等,他們都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容易養成積極樂觀、慷慨大方的性格。這些人際關係的交往不僅影響著青少年心理及個性的形成與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今後成長的道路。
故事一:
尹某是一個初三年級的女生,在過16歲生日時,邀請了十幾位同學作客。文藝委員還唱了一首尹某最愛聽的歌來助興。尹某望著文藝委員,聽著他娓婉動聽的歌聲,聯想到文藝委平時對她的熱情和主動幫助,突然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特殊感受。從那兒以後,她一看到文藝委便不知所措,她想見他,又怕見他。並且,她認為文藝委員不管是上體育課跑步還是下課她與別人講話時都處處留心著自己。
故事二:
趙剛與同班的一女生相戀,他們常常形影不離,一起上學,放學一塊回家,好象有說不完的話,一到星期天,他們就千方百計從家裏跑出來,逛公園、看電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幹什麼,隻要兩人在一起都覺得特別開心。但不知為什麼,過段時間後,兩人在一起似乎沒什麼話可說了,一塊玩也沒什麼興致了。因此,趙剛就開始懷疑他們倆之間是否真的是愛情。
心理透析
一個人進入青春期以後,了解異性、接觸異性以至愛慕異性,逐漸成為內心的一種渴望和需要,這是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沒有這種渴望和需要反而不正常。
對於青少年來說,異性之間的交往很重要。目前,有不少青少年困惑與異性交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男女生的交往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必須的,這有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青少年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時常發現某些言談舉止是同伴喜歡的,就把它作為一種鼓勵,對這些行為起到了強化作用,從而來提高自身的言談舉止的修養。相反,若是某些言談舉止不能被異性所接受,這樣他們就會有效地控製這些不良行為的再度出現。
在與異性的交往中,青少年還會從中積累了一些生活的經驗,總結一些社交技巧,不但學會了在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學會把握與人們平等相處和競爭,從而,為以後立足於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友情和愛情的區別
一個人加一個人就等於兩個世界是友情;
一個人加一個人就等於一個世界是愛情。
對對方淡淡的牽掛是友情;
對對方深深地思念是愛情。
愛情是太陽,多一個則會感到熱,大地萬物就會生煙;少一個則會感到太冷,世界冷寂冰封;
而友情是大海,多一滴它未必寬廣,少一滴它同樣浩瀚。
愛情講究一步到位,沒有它的人會茶飯不思,有它的人則會精神飽滿;
而友情則是標榜日積月累,今天在這裏失去了,明天則可以從那裏補回來。
如果愛情在人的生命中存在一天,則被愛的人則會幸福24小時;
如果友情發展一世,其作用往往被唱到了追悼會的長歌裏,刻到了墓誌銘的小詩中。
此外,愛情和友情的區別的關鍵在於見麵的頻率,以及與對方談話時的距離。
男女之間如果是純潔的友情時,一般不至於總見麵,而他們談話的內容也多半是些不關痛癢的國際民生事物,談話時的距離怎麼都得隔張桌子吧。
愛情則不同,你與你愛的人說話時,就有一種想粘在一起的衝動。
但是,友情和愛情之間固然有區別,但是,友情不能去與愛情爭什麼東西,友情有友情的分寸,友情的基礎是互相理解和體諒,是一種欣賞而不是占有,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很多朋友;愛情是兩個人中最親密的關係,寬容和愛是它存在的保障,愛情是某中程度上的占有和惟一,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很多份愛情。
怎樣正確與異性交往?
雖然和異性做朋友對自己的全麵發展有很大的好處,但也要注意以下問題:
1.把友情和愛情區分開
異性相吸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男女青少年異性吸引、彼此好感的基礎上,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愛情。但是,異性相吸並非是戀愛,好感更不等於就是初戀,盡管好感是產生初戀的前提。青春初期的少年男女,往往分不清好感與初戀的區別,造成精神苦惱。
友情不等於戀情,友情可以發生在同性和異性之間。而戀情隻會對異性產生,友情是對著大夥的,不排斥他人戀情則是單一的、排他的。友情是公開的,可以共同分享的,戀情是隱蔽的,自私的。使他們認識二者的區別,有助於他們正確地分辯自己和別人的感情含義,保持一定的警覺。
2.交異性朋友要廣泛
與異性的交往,要盡可能減少單獨相處,要廣泛地與異性同學交往,建立起廣泛的朋友關係,多參加集體活動,並在集體活動中與眾多的朋友保持良好關係,這長是為自己的長遠做打算。
此外,青春期的學生正值情竇初開,在非正常情況下異性間身體各部分的接觸都會產生:異樣的感覺,使人想入非非,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現。
5.當愛情來臨時
當走過了少年的時光,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許多的中學生心中最原始的愛情開始萌芽,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對愛情憧憬的同時卻又總是惴惴不安,但是許多的中學生卻不知道應該怎樣麵對?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小明認識了鄰班的小玲,很快就說到了一起。他們倆在一起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可是沒幾天就放暑假了,彼此再也見不到對方了。這時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升在心頭,這時他們的感覺都告訴對方彼此互相相愛了。那一個假期他們都像丟了魂似的,都在焦急中度過了漫長的假期。
當開學再次見麵時,他們很快的便墜入了愛河。但是由於他們的自控能力很低,沒有太多的精力,於是他們的學習成績都變得一團糟。最後的結果是本來成績都十分優異的他們在高考後都落榜了。現在他們的心中都很自責,時時有一種犯罪感,總是認為是自己害了對方。這種痛苦一直在他們的心中,當時的那種愛的衝動現在再也找不回了,代替的隻有痛苦。
心理透析
這個案例也給正在熱戀中的中學生一個很好的警示,由於年齡小,許多事情還不能很好的理智的去解決,當問題出現時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隻能讓心這樣痛著,相信隨著時間的流失他們的心情就會變得好起來,但是那曾經的痛是無人可以給他們埋單的。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時期,眼中的所謂的愛情隻是一種性意識的萌芽,不能稱之為愛情。由於生理因素,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這個時期,都對兩性關係存在著極大的好奇心。他們在經曆了青春期的“生理大革命”後,伴隨生理的性成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性好奇心和接觸異性的欲望,男女中學生之間常常產生一種異常強烈的渴望與異性在一起的依依不舍之情,這就是中學生最初的愛情,是最不成熟的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孩子的年輕幼稚,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初戀表現出明顯的幼稚性和衝動性,因而是很膚淺的,缺乏理智思考的,所以也是很不穩定的,極易變化的。在這時候他們付出的是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也因此對愛情抱有無限美妙的遐想。
這是愛情麼?
愛的含義,不隻是歡愉和浪漫,還有義務和責任,愛代表著一種責任,愛是一種無條件的付出和犧牲,愛是永無止境永不失落的,愛不是不要回報,而愛的回報就是對方的永遠快樂和幸福。早來的愛情,它不成熟,容易受暗示,受阻撓,自己往往不能把握住真正的愛情,很容易失去真正愛你的人。而現代的中學生人,眼中的愛情隻是歡愉和浪漫,沒有義務和責任,因而中學生的愛是殘缺不全的愛,是經不起生活的磕碰,一旦有風吹草動,愛情之花就很快衰敗凋零。因為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說,所有的經濟來源都是依賴自己的父母,根本無力承擔一個家,對於愛情中的所有的責任和義務都不能兌現,所以說中學生沒有愛的能力,確切地說是沒有養活一個家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當中,學習自我、他人,形成與他人關係的模式,正是在這個重要的時期。中學生由於世界觀尚未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還較幼稚、片麵,各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還會有很大的變化,今天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期裏,對異性的戀愛往往帶有朦朧、脆弱、不穩定的特點,戀愛一旦不成,幻想破滅,對學生的打擊則是致命的,搞不好會使中學生在畸形的感情漩渦中越陷越深,不僅影響學習,影響進步,也影響今後的前途。而愛情的真正含義是這個年齡所不能夠理解的,在中學生的心中的愛情所注重的隻是表麵的東西。這種戀情是建立在外部好感的基礎上的,處在戀愛中的中學生們不可能去深入考察一個人的人品、興趣、個性自己是否真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