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雍開元三載,新皇尚未掌政,朝野上下,逆意四起。
至此開始,大雍邊境失守,境內州縣叛亂,百姓流離失所,饑荒流民橫生,戰火連綿不斷,天如血染,哀鴻遍地,一片末日之景。
動亂三載,千個日夜,上至天子,下至臣民,沒有人會忘了這些年的動蕩浩劫。
在這戰亂持續的三年內,幾乎每日都有各種塗抹著血色手印的急報,從各州縣送入京都。京都子民們,隻要看到那些被抽打吐著白沫還在拚死奔跑的戰馬,和在馬上同樣神色疲憊不堪的騎士,奔向皇城的樣子,就會一陣漠然。
就算是賤民無知,可是他們也明白,這一份份急報的背後,都意味著戰火還在繼續,京都之中,這虛假的寧靜,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這戰火無情的撕成碎片。
大雍六載,隆德皇帝詔告天下,改元“順德”。以求順天雍德。
同年四月,年少的隆德皇帝以雷霆之勢穩固朝野內外,更是禦駕北上親征,於六個月後收複叛軍,奪回失地,結束了長達三年的戰亂浩劫。
戰火千日,百廢待舉,大雍終於迎來了風雨後的寧靜。
春去冬來,光陰流逝,轉眼間,大雍隆德皇帝已經在位二十餘載,大雍王朝在其製下,當真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已隱隱呈現於一副盛世之景。
……
大雍境內東部,羅洲青雲山附近,此山周圍,終年被一層薄霧彌漫繚繞,讓靠近之人無法分清東南西北。據傳說,此山之霧乃是海中一條惡龍所化,被仙人鎮壓在這青山之下,因怨氣難平,所以化作迷霧籠罩山林來吞噬路人。
不過,不管是惡龍所化,還是吞噬路人,其實在住在附近村莊的人看來,那都是老輩人講來的故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神話傳說罷了。
因為這個傳說,原本青雲山附近是沒有村落人煙的,可由於二十幾年前大雍朝的戰火牽連,把許許多多的流民趕出了自己的故土,他們又因害怕被抓壯丁,充當苦力、炮灰,所以方圓百裏的流民就自覺的聚集於此,建立了村落,從此落地生根。
逃到青雲山的人,多是被戰火所害,都是些深受疾苦的平民百姓,他們渴望平和、渴望安寧,所以在這裏建立了村落,取名為“良善”。
良善村,這個由最初幾十人,變成如今具有幾百號人口的大村落,也就此出現在了這曾經渺無人煙的青雲山下。
良善村內因所屬是青雲山周邊,所以每日白天,在陽光的照射與迷霧的折射下,就會呈現出如同仙境一般的迷幻之景,會讓那些第一次來到這裏的人大吃一驚,以為誤入到了桃源仙境。
不過,如果隻是第一次看,那肯定會對這裏的奇景所驚呆,可要是住在這裏時間稍長一些,人們就會明白,這其實就是一種自然產生無法解釋出的一種美景,就像是彩虹一樣,看多了也就覺得沒什麼了。
此刻村中學堂內,隨著先生的一聲下課,坐在課堂中的孩童們就像是被打開了牢籠的麻雀一般,熙熙攘攘,嘰嘰喳喳的轟散奔走開來。
林騰雙目微眯,一臉淡然的混在人流之中朝外走去。先生端然站在門口,每一個出去的孩童都要向他行禮作別。
先生姓劉,名天一,是個四十歲左右的文士,身材略顯瘦弱,可氣度不凡,舉止穩重。雖說,曾經也是一名隨著流民來此的落難之人,但如今他這名字與他的天一學館,在這村落之中,甚至方圓百裏內的州縣也都是小有名氣的。
林騰今年已經十四歲了,他是眾多學子中的一人。十四歲這個年齡在村落裏已經算是半個小夥子了,雖然還沒有到成人禮,可也是家中很好的勞動力。
每日他上午來到學堂聽先生講經說詞,下午就要去給家裏的店鋪幫忙做工。
此刻人群中的他緩步來到了劉天一身前,正要準備拜別。
若是遇到成績優異的得意門生,這劉天一肯定是要笑顏以待,勉勵褒獎。
不過,若遇到那種其性頑劣,不求上進的學子,他自然是一臉嚴峻,厲聲督促。
林騰對著站在門口的先生搭手一拜,恭敬道:“別過先生。”
劉天一神色淡漠的點了點頭,大袖一揮讓其通過。
沒有鼓勵也沒有督促。就像是對待一般路人沒什麼區別,甚至連神色都沒有一絲一毫的波動。
對於先生如此,林騰早就習以為常了。
一個十三四歲的孩童,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過人之處,是很難引人注目的。他在這村中,並不起眼,許多事情、許多目光,都會不經意的忽略掉了他,畢竟這良善村乃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村落。
學子們三五成群的走出天一學館,每個人的臉上都是興高采烈的樣子,就像是蛟龍歸海,雄鷹展翅一般,仿佛恨不得大喊三聲以示興奮之意。
而這一刻原本普普通通,形影孤單的林騰卻和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