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歎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使我不斷的碰壁,不斷的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堅持著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位朋友,自然也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自然她也是像我一樣固執。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禁不住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同學們讀過之後有什麼感受?估計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生的路口,有一條彎路是一定要走的,這就像彩虹的美麗必須要經曆風雨的洗禮,梅花的清香必須承受寒風的撫慰,大海的波濤必須經曆彎彎曲曲的小溪一樣。有些事情,因為我們沒有經曆過,所以我們永遠不會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們隻有嚐試過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因為沒有經曆過,所以我們總會相信前麵的路會美妙絕倫,會充滿驚喜與期待,我們用美好的思想去憧憬,對旁人的勸告漠然置之。所以我們要去嚐試,我們才能從中領略出生命的璀璨,生活無邊的風景。青春不因勸告而停止前行,生命因大膽嚐試而倍添精彩,讓青春走走彎路吧,不要我們成為溫室裏的花朵,或許這路上沒有鮮花與掌聲,隻有辛酸與淚水,但我們仍願執著地前行,因為經曆過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到處都是荊棘密布,布滿了艱辛的腳印,布滿了辛勤的汗水,而且會在不經意間出現。人生有許多事隻有經曆了才明白,受傷了才學會如何保護自己,錯過了才學會如何堅持與放棄,而我們會在失去和得到的過程當中,慢慢地明白。作為一名青少年,我們還小,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不要想著走捷徑,踏踏實實走好前麵或許更複雜,更彎曲的路,不要怕,經曆過以後,會慢慢長大,慢慢成熟,在這個經曆當中,有我們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它使我們的人生因經曆過而更加輝煌。
◎人生中走一些彎路是必要的
常聽人說“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和”。這話聽起來,似乎天衣無縫。
根據一位從事高速公路設計的朋友的說法:路不一定是越直越好。他說,在設計高速公路時,逢山要打隧道,遇水要架橋梁,因為誰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但並不是將整個路程都修得筆直,這條路就是最好的。有時候,如果某段路太直了也不行,還得人為地使路彎曲。路太直了,隨著路程的增長,其潛在的危險也會增加。那段人為設計的彎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必要的彎路,很多人都很不理解,難道說高速公路不是越直越好嗎?不就為了達到風馳電掣、暢通無阻的目的嗎?為什麼要有彎路?修彎路真的有必要嗎?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彎路並不被人所喜歡,大部分人都是盡量少走彎路,如果前麵有彎路,總會豎立提示牌“前方有彎路,請小心駕駛”,有時候,為了安全起見,在彎道上橫亙路障,強製性地限製速度,以減少事故發生。設計師認為,如果有太多的彎路,肯定不適宜高速,而如果高速公路直得像一條有頭無尾的射線更是不可取的,若車速過快,那麼交通事故就會頻頻發生,這就叫做“欲速則不達”。所以,要在高速公路上人為地設計出一些彎路,要讓開車的司機知道,高速路不等於筆直路,也有彎道,得小心駕駛,不要為了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忘了安全。高速路上設有彎路可以有效地降低行車風險,這些必要的彎路,雖然增加了裏程,但同時也確保了高速公路的暢通,從大的方麵來說路途反而“短”了。從理論上來說:“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是成立的,但如果用在實際的高速路上,反而覺得不太合適。
不是有彎多浪急的說法嗎?彎彎曲曲的河流,雖然有了阻礙,但水卻流得更快、更歡、更凶、更猛。水在彎彎曲曲的河床上麵,不可能一落千丈,它們在前進的路程當中,就得東奔西突,尋找別的出路,因而少了點漠不關心,多了點歡暢淋漓,對於水來說,河床就是它的路,水是如此,風亦如此。
不僅水與風如此,人生又何嚐不如此?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如果走了點彎路,也不必整日唉聲歎氣,因為那是必要的彎路,經過了一段甚至幾段彎路,你便不得不抬起頭觀察方向,從而更容易找到通向目標的捷徑。
人生中不能不走彎路。我們還小,長輩們希望自己經曆過的事情,我們能少經曆,希望我們能夠生活順利,學習開心。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們隻能從言語中,從字麵上明白彎路兩字的意思,但卻不能真正從內心裏去理解,更不能在遭遇彎路時保持清醒。
人生的彎路是一次真正觸及靈魂的震動,沒有經曆就不能說自己明白,人生的彎路其實是有必要經曆的,每一次的經曆都是一筆財富,可以被它打倒,但如果走過,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確,誰都會想要平平靜靜的過完一生,但人的一生中誰又不會經曆大大小小的波折?
同學們,現在我們還年輕,走一段彎路不算什麼,隻有走過人生中的彎路,才會明白自己,才會對他人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4.挫折其實不可怕
“沒有播種,何來收獲;沒有辛勞,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佩恩如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在為實現夢想而奔跑,青少年的夢想更是豐富多彩,千奇百怪。可是,這條奔跑的路並不平坦,一不小心就會讓人摔上一跤,而這就是挫折。
如今的青少年們大多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成長,就像參天大樹下的一株小草,從來沒有經曆過風吹雨打,所以應對挫折的抵抗力也十分微弱,學習或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就足以將他們打倒。再加上青少年身心的發展都不成熟,不穩定,一旦被打倒就很容易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極度地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些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麵對挫折,惟有張開雙臂,勇敢麵對,越挫越勇,才能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挑戰人生挫折,讓自己更強大
1982年,僅有27歲的陳秋貴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為了闖出一番事業,他隻身從台灣來到了美國。麵對人生地不熟的環境,陳秋貴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不通,由於無法同當地人交流,找工作也變得十分艱難。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到一家華人搬運公司幹一些體力活,工作之餘開始努力地學習英語。
一段時間之後,他想到自己有過做鐵工的經驗,便想重操舊業。於是他和一個朋友商量,結果兩人一拍即合,都辭職做起了焊接鐵門窗的生意。在他們兩人的不斷努力下,終於接到了第一筆生意。正在兩人高興之餘,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沒錢買運送鐵門窗的貨車。無奈之下,他們隻好將鐵門窗搬到地鐵上,坐地鐵去工作。每次,兩人都汗流浹背地抬著重重的鐵門窗,走進搖晃擁擠的地鐵裏,更要受到從四周投來的鄙視目光。
之後,陳秋貴又遇到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挫折,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並努力地一點點改變現狀。經過步履維艱的曆程,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了,可麵對的困難和挑戰也越來越多。當時,紐約哈林區治安狀況很不好,他的工具常被別人偷,讓他蒙受了很大的損失,但不管狀況有多麼糟糕,他都沒有心灰意冷過,他說:“隻有敢於挑戰艱難挫折,人才會變得更強大。”再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以出乎人們想象的速度飛快地發展壯大,從此“陳秋貴”這個名字也在紐約人盡皆知。
陳秋貴的創業之路告訴人們:挫折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不能缺少的經曆,不要用“不可能”來否定自己,更不要害怕挫折,敢於挑戰艱難困苦,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青少年應該把陳秋貴身上這種永遠不向挫折低頭的精神運用到自己身上,相信明天依然一樣美好。
當代的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肩上背負著重要的使命,更要具有一種和挫折鬥爭到底的精神。不要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耿耿於懷;不要因為自己的出身貧寒,而感到自卑;不要因為遇到阻礙和幹擾得不到滿足,而表現出消極心態;不要在苦澀的淚水中蹉跎、惆悵、憂傷。即便前麵是暴風驟雨、電閃雷鳴,隻要我們有滿腔熱血、鬥誌高昂,就一定能迎來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
◎挫折,也是一種幸運
古時候,一個書生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取得功名,心灰意冷之際他憤然丟下書本,棄文從商,收拾起行囊背井離鄉,決定幹出一番事業。可是,闖蕩了數個春秋卻總是難能得誌,他開始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埋怨老天為什麼不降臨好運給自己,最終決定回到家鄉。
可是,禍不單行,就在他翻越一座大山時又遇到了山匪,為了保護那多年攢下來的微薄積蓄,他就不顧一切地拚命往前跑,山匪也追趕著他跑進了一個山洞。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眼睜睜地看著山匪搶走了他所有的財物以及照明的一個火把,揚長而去。書生在黑暗中磕磕碰碰、舉步維艱,分不清東南西北,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置身於黑暗中,他的眼睛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洞口那微弱的亮光,於是他幸運地順著亮光走出了山洞。而那些山匪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們舉著從書生手中奪來的火把,感覺不到洞口的亮光,在洞內轉了幾圈還是沒有走出去,便爭吵著不該跑進這個鬼地方,最終因灰心力竭而死於洞中。
在書生快要走出山洞時,他發現那些山匪,原來在火把燃盡時,那些山匪已經離洞口不遠了,隻要再堅持走一會兒就可以走出去,但是他們放棄了。書生試圖在這些山匪身上找回自己的錢財,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錢財已與山匪在別處所搶的錢財混在了一起,全部加起來是自己原來錢財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之多。
書生雖遭遇了一次挫折,但這次挫折卻也帶給了他意外的驚喜,所以說,有時候挫折也是一種幸運。縱觀曆史,失敗與成功之間,往往有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有人曾經把這個過程比作是橋梁。有些人曆盡千辛萬苦穿過了橋,而有的人卻在橋的中間掉了下去。
現代的青少年們,遇到挫折時不要驚慌失措。因為這時你根本就不能確定這是福還是禍,即使不是每個人都像故事中的書生那麼幸運,但也要堅信,挫折在給你帶來“禍”的同時,也必定給你帶來了一些其他的東西,關鍵是你能否發現。俾斯麥說過:“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在堅強者麵前,挫折化為動力,使他們走向了成功。因此,青少年應該學會從挫折中總結經驗教訓。
挫折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僅是一種磨難,更是一種學習和鍛煉的好機會,就像那撲鼻的花香一樣,隻有經曆過嚴寒才能向世人展示它的芬芳。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隻要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來看待挫折,希望就永遠存在,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5.挫折不是教訓,而是經驗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徐特立也說:有困難與挫折未必是件壞事。有人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教訓,恨不得自己永遠不再遇到它。其實,挫折不是教訓,而人生的得要經曆、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德國詩人歌德說:“挫折是人類通向真理的橋梁。”我們成長的過程曲折坎坷,總是伴隨著辛酸與煩惱。挫折固然會使人受到打擊,給人帶來損失和痛苦,但挫折也可能給人帶來激勵,讓人警覺、奮起、成熟,把人鍛煉得更加堅強。所以,在挫折麵前,青少年應學會在總結經驗,把挫折當作是新的起點,不要因為懼怕再一次的受傷而放棄了近在咫尺的成功,敢於麵對挫折的人是最堅強的。
經曆挫折,積累經驗
貝多芬一生曆經無數挫折磨難,但是,每一次痛苦和哀傷在經過他的搏擊和戰鬥後,都化為歡樂的音符,譜寫成壯麗的樂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處於青春年華的貝多芬,他失意孤獨;正當他步入創造力鼎盛的中年時,他又患耳疾,雙耳失聰。但他最終並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摧倒。”所以,即便是在困難重重、最痛苦的時候,他憑著自己的堅強鬥誌完成了清明恬靜但雙激昂奮鬥的《第二交響曲》。
在貝多芬的日記裏,永遠記著一句話,那就是:“誰想收獲歡樂,那就得播種眼淚。”的確,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世界、同命運、同自己的靈魂進行不懈鬥爭的雄渾宏偉的交響曲。貝多芬在用他自己的經曆向我們敘述著這麼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太多問題,也許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麵臨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看作是上帝給予的恩賜,目的是要鍛煉自己。唯有抱著積極的態度,才能戰勝挫折。
憑借智力去了解人生,固然重要,親身去體驗,更加重要。鹽巴的鹹味,必須親嚐過才能知道。人生中的苦澀隻有自己親自嚐過,才能更好地把握以後的路。作為青少年,在挫折、困難麵前,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理智、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並采取恰當的方法來克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