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1 / 1)

【家訓】

“就該處(哈密)荒蕪地畝開墾,以益軍食。”

【故事】

1865年初,浩罕軍官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左宗棠說服慈禧太後,率軍西征,開始了收複新疆的征程。

西域幅員遼闊,交通不便,運輸軍糧代價很高。但自古用兵西域,都把兵精、餉足作為先決條件,兵精則軍需少,餉足則軍糧豐。所以,軍糧的籌備和運輸,就成了左宗棠西征時的首要任務。

這天晚上,左宗棠把西征軍前鋒部隊統帥張曜叫來,商討軍糧的事。

“現在看來,運輸軍糧的線路有三條。”左宗棠說著走到地圖前,“一是從甘肅河西采購軍糧,出嘉峪關,過玉門,運至新疆的哈密;二是由包頭、歸化經蒙古草原運至新疆巴裏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從寧夏經蒙古草原運至巴裏坤。”

“這三條路都不容易。”張曜搖著頭說。

“不容易也要運。這是目前最好的三條運輸線路。”左宗棠說。

“收複新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遇上狂風惡雪,說不定就會誤事。”張曜憂心忡忡地說。

“所以,我今天才讓你來。”左宗棠胸有成竹地說。

“這麼說,大帥還有別的方法?”張曜激動地站了起來。

左宗棠示意張曜坐下,說:“這個辦法我想了多日,效果好壞現在還是個未知數。所以,我才要和你商量。”

其實,張曜了解左宗棠的性格,他決定的事,一般不會商量。這次看來確實是碰上難題了。

“大帥有話直說,隻要對西征有力,再難的事末將也會萬死不辭!”

左宗棠點點頭,說:“我想讓你帶人去修水渠。”

“修水渠?”張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我是將軍,我是帶兵打仗的!”

“可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你能保證打勝仗嗎?”左宗棠瞪著眼睛直視著張曜。

張曜搖搖頭。

“所以,我才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說著,左宗棠又走到地圖前,“你看這是哈密,是西域進入中原的咽喉,東西方交通的要衝啊,地址位置我不說你也能看明白,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大帥才命我駐軍這裏?可這和修水渠有關嗎?”

“當然有關係了。”左宗棠看著自己的愛將,語重心長地說,“我之所以讓你在這裏修水渠,就是要你屯田啊。”

張曜這才明白左宗棠的意圖,原來,左宗棠是想讓部隊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屯田種糧。

雖然沒有把握,但他還是領命去準備了。

張曜帶人到了現場一看,這裏全是沙土地,修了水渠,水也會滲到地下。於是,他就提議用氈毯鋪底。情況彙報到左宗棠那裏,左宗棠當即拍板:“開屯之要,首在水利。氈條萬具,既所必需,文到之日,即交寧夏、河湟各郡並力購造。”

有了左宗棠的支持,水渠工程進展迅速。

轉眼一年過去。這天,張曜興衝衝的來到左宗棠的書房,笑著說:“左帥,你猜我給你帶什麼禮物來了?”

一聽說“禮物”二字,左宗棠就有點不高興,因為他最討厭的就是收受賄賂。但他看了看張曜的身後,除了幾個衛兵,並沒見有什麼箱子;再看張曜的身上,也不像藏有什麼東西。就不冷不熱地問:“既然送來了,就拿出來吧。”

張曜笑著從懷裏掏出一個本子來,放到左宗棠的麵前。

“這是什麼東西?”左宗棠瞟了一眼那個本子,問。

“是去年一年屯田的成績。”張曜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噢,這我要仔細看看。”左宗棠高興地拿過本子,翻了起來,越翻越高興,最後把本子往桌子上一摔,大笑著說:“好小子,你這個‘禮’送的好啊!一年就收獲糧食五千一百六十餘石,成績不小。嗯,讓我算算……太好了,這些糧食基本上可以解決你部半年的軍糧所需。我要向朝廷為你請功。”

接著,左宗棠把這一經驗向全軍推廣。

實踐證明,這些軍隊屯田自己生產的糧食,在以後的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感悟】

不等不靠,盡最大努力做事情:人人都有自己的事,人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我們也一樣。一件事的成功,可能會有很多因素,但不等不靠,自己的事情自己盡力辦好卻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此一來,自己也就有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