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須先明理(1 / 1)

【家訓】

“讀書先須明理,非循序漸進,熟讀深思不能有所開悟。”

【故事】

中國幾千年的科舉史,使許許多多的讀書人走上了曆史舞台,或忠或奸,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左宗棠開始也是想走這條道的,但走著走著,他就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非要靠這條道入仕,就要像所有的儒生們一樣,為了早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而點燈熬油、板凳坐穿。思來想去,左宗棠還是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研究經世之學,以圖報效國家。

在封建社會,這樣做無異於“怪癖”。很多人不明白,不為科名,讀書幹什麼?

左宗棠有一個同學叫孫道山,這人腦子特別好使,在私塾時,別人兩個時辰背過的課文,他不到一個時辰就能一字不落的背下來。後來,這人考上了進士,當了一個縣的父母官。

這天晚上,左宗棠把幾個孩子叫到跟前,問他們有什麼理想。兒子們幾乎異口同聲的說:“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左宗棠搖搖頭說:“我這些年光顧了四處打打殺殺,沒空給你們講這些道理。”左宗棠停頓了片刻,突然問道,“你們還記不記得為父的同窗孫道山?”孩子們說:“記得。他考上進士的時候,大門口張燈結彩,村裏人都羨慕的不行。”

“不錯。可你們知道他現在在幹什麼?”

“不知道。應該在某個地方當官享受榮華富貴吧。”

麵對孩子們的這一回答,左宗棠沒有批評。因為讀書和當官似乎是因果關係,沒有一個讀書人能逃出這個怪圈。

“其實,在學校時,孫道山的聰明大部分同學望塵莫及。尤其是《四書》、《五經》,他竟達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當時,先生把他當作我們的榜樣,天天讓我們向他學習。”

“現在他也應該是學子們的榜樣啊?”孩子們說。

左宗棠沒有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接著說:“但他當上官後,卻成了一個魚肉百姓的貪官。前年他所在的地方大旱,朝廷撥下一些賑災銀兩,他竟然上瞞下騙,中飽私囊,結果落了個充軍嶺南,永不啟用的結局。”

左宗棠說完,看著孩子們,並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了驚奇。

“其實,我不提倡你們為科名去讀書,並非降低了讀書標準,而是更加嚴格。《四書》、《五經》不隻是用來背誦的,會‘用’才是讀書的真諦。如果對自己修身立德、學做名儒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你背的再嫻熟,也隻是在嘴皮子上,沒一點用處。”

孩子們問:“那怎樣才算會讀書呢?”

左宗棠說:“讀書要學一字了解一字的意思,學一字會用一字。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滿腹經綸,行為卻不如一個沒讀過書的村野之人,那麼,即使獲取功名,不僅不能成為經世之才,還可能禍國殃民。”

看著孩子們頻頻點頭,左宗棠又說:“讀書先須明理,非循序漸進,熟讀深思不能有所開悟。”

孩子們問:“父親,這‘理’究竟是指什麼?”

左宗棠說:“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指歸於對一個聖賢之人如何成為聖賢的參悟和自己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聖賢的自審。不讀書不行,讀書隻為功名也不行,讀書應該明理,隻有明理才能做一個聖賢。也就是說,隻有明白這一道理,才能正確對待讀書與功名的關係,才能廣泛而深入地接受對社會有用的知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們聽完頻頻點頭,這些道理,在私塾裏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

【感悟】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出人頭地:我們讀書,常常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卻不知道讀書的真正含義。把書讀透,並不就是完成任務了,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參透做人的“明理”,然後廣泛而深入地接受一切對社會有用的知識,並使自己逐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