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
“水利廢興,關係民生國計。”
【故事】
左宗棠晚年為陶、林二人合建祠堂時,曾親題楹聯道:“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誠不朽;冊戟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複重來”。表明了效法他們治水業績的誌向。
從左宗棠的一生不難看出,從西北到東南,每到一地為官,他總是致力於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轉任陝甘總督。到任不久,他就前往西北各地考察。提出了“治西北者,宜先水利”的思想。左宗棠是個實幹家,說了就做是他的座右銘。在陝西,左宗棠不僅對荒廢的鄭白舊渠積極籌劃加以疏通,而且興建了不少新的水利工程。經過幾年努力,通過開溝洫、築壩、安閘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灌溉效益。在甘肅,左宗棠令部將王德榜開成明渠,長七十裏,寬一丈六尺,約可灌田數十萬尚(每尚二畝半)。在河西走廊也令駐軍和地方官修複渠道,引水灌田六千八百多畝。在寧夏,左宗棠更多次撥款給地方,用以興修水利。
在督辦新疆軍務期間,左宗棠考察了當年林則徐戌邊時在伊拉裏克鑿坎兒井的經驗,於是在新疆廣為提倡,並推廣到西北各地。僅吐魯番地區就開井一百八十五處。通過鑿井,使西北一些水源奇缺的地方,也得到了灌溉。到1880年左宗棠調離西北時,新疆已修築的較大水渠有:烏魯木齊的永豐渠(共三渠),總長一百二十裏;太平渠(共三渠),總長一百六十裏;地窩堡、九家灣三道渠共長二十餘裏,庫車修渠二道長十裏;庫爾楚修河道四十裏。開鑿大連小連、萼接合齊和老南四渠共長一百六十裏;在喀喇沙爾修渠十一道共長三十裏。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1880年。左宗棠委托上海買辦胡光墉從德國購買一套開河機器,用於工程建設,並雇了幾名德國技師,第一次把洋務活動延伸到民用事業上。
接著,左宗棠又克服來自文武官員的重重阻力,在回京後開始治理直隸京畿水利。沒有經費,左宗棠便調動自己從西北帶回的三千親軍,加入到挖河修渠的戰鬥中。
1881年10月,左宗棠授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左剛赴任到江寧,便巡視了江蘇高郵至清江一段南運河堤,並察看淮河流域許多地方水情,治水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召集熟悉的官員開會研究治理方案。左宗棠說:“淮河自金、元以來,由於黃河侵奪其下遊,使淮河入海閭尾淤塞,改道由洪澤湖向南輾轉入長江。從此,淮河河床逐漸抬高、泄水不暢,因而成為江北一條易濫多災的河流。從明天起,我帶著你們詳細考究,悉心妥籌,提出治淮規劃。”
一個官員說:“淮河是我國第七大河流,工程浩大……”
沒等他說完,左宗棠一揮手製止了他:“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事在人為,隻要塌下身子幹,就沒有幹不成的事!”眾人見左宗棠主意已定,都不再多說,按要求下去準備了
經過幾年的治理,尤其是朱家山和赤水湖工程的順利竣工,秦淮水患基本得到控製。據記載,1883年7月下旬,颶風暴雨,運河水勢幾至漫堤,要是往年定會汪洋成災,但這年河裏低窪田畝,竟未有一處被淹,通、泰各州縣農田安然無恙。
所以後人說,縱觀左宗棠的從政生涯,水利一直是他施政的重點之一。他從1866年在西北任陝甘總督,至晚年到東南任兩江總督前後十幾年,在各地督辦水利一直沒有間斷。而且,動用軍隊進行水利工程建設,雖不是左宗棠的首創,但他利用軍隊興修水利的成效卻是前所未有的。
【感悟】
隻要關乎民生的事都做:治水沒有什麼神奇的,但沒有經費也能治水,就是神奇的了。其實,治水隻是表麵現象,背後的意義很是深遠。就像左宗棠所說的:隻有興辦好水利,民心才能安定,水利廢興,關係民生國計。這句話如果是朝中分管治水的官吏說出,也沒什麼奇怪的,但說這話的,卻是清朝後期政局中一位地位顯赫的封疆大吏。這一點,很值得當今的官員好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