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做幸福的自己·第一節擁有幸福心靈(1 / 3)

第三章做幸福的自己·第一節擁有幸福心靈

學生青春期健康成長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幸福就在心中

上帝本想把幸福放在高山上,但擔心登山者采摘到,於是上帝就想把幸福放在深海中,但又擔心潛水者得到,後來,上帝決定把幸福埋藏於每個人的心中,讓人們自己去感受屬於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空氣,圍繞在我們身旁,隨時都可以感受的到;幸福是小鳥,歡快的叫聲我們總能聽到,但卻無法輕意地抓到;幸福是一杯水,雖然平淡卻真切;幸福就是心靈深處那一抹香,清淡而充實。其實,幸福就在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感到滿足和快樂的時候,在我們臉上或心中浮現出的就是幸福的痕跡。青少年朋友,你感受到存在於心中的幸福了嗎?

知足者才常樂

幸福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體驗,它與一個人的生活狀況無關,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我們常說“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隻有學會自我滿足才能感受到幸福。幸福是自己給自己的禮物,也許別人不覺得我們幸福,但隻要我們能自得其樂,便會從中找到幸福的理由。

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幸福就是實現自己的願望。一個人在烈日炎炎的田裏勞作,累得滿頭大汗,別人覺得他為了生計實在太辛苦,但隻要他自己覺得是幸福的,那別人的感覺根本不重要;而一個人在花園裏悠閑地散著步,別人是多麼羨慕他的悠閑,但他自己卻感受不到一點幸福,那就算別人再羨慕他也感覺不到幸福所在。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同樣的情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境,結果自然也是不同的。當你覺得你是幸福的那你就是幸福的,幸福與不幸福其實都在自己的心中。

幸福雖然平淡但卻真實,不必懷疑平淡的幸福,不必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就是幸福嗎?這就是我花了那麼多精力得來的幸福嗎?”是的,這就是幸福,幸福無需金錢來填充,幸福無需官位來襯托,幸福無需美言來相隨。對於盲人來說,幸福就是能看到太陽升起時的輝煌;對於聾人來說,幸福就是能聆聽到樂曲的悠揚;對於啞巴來說,幸福就是能與他人進行心靈的交流。而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幸福就是清晨推開窗迎進的第一縷清新的空氣;就是暴雨過後天邊的那一道彩虹;就是熬夜後得出的那個完美的答案;就是當老師驗證實力後的那一句讚美;就是每天媽媽精心準備的那道可口的飯菜,就是天涼時爸爸那一句關懷的叮嚀……這所有的所有,都是我們值得珍藏的幸福。

每個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創造者,用一顆純淨的心去敏銳的洞察世界,發現幸福,將之收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匣中。遲早有一天,我們內心深處每一個角落都會成為幸福流淌的地方,不時開啟我們的心門,我們會永遠獲得幸福。在漫長而短暫的人生路上,攜著希望一路播撒幸福的種子,默默地為他人付出,勤勤懇懇地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收獲的將是沿途美麗的風景,是感動各方後獲得的幸福感。人生路上有幸福相伴,我們不會再孤單,心靈的土地永遠不會再貧瘠,心中幸福的花兒也會開的分外豔麗。

用心才能感受到幸福

的確,幸福是一個最具有主觀色彩的概念。一個人是否幸福,完全在於他內心的感受,在於他定義幸福的標尺和他對於人生的體味,幸福從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謂見仁見智。也許,一個人所遺棄的他所謂的不幸,正是另一個人努力找尋的幸福。很多時候,當我們正體恤某個人孤單寂寞時,卻不知他正專注於自己的愛好和研究,幸福到了陶醉的地步;而有時,讓我們羨慕不已的“幸福者”,卻往往會做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事。幸福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幸福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我們常說要追求幸福,就是要努力達到心中界定的那個幸福的標準,這個過程也許會有艱難險阻,也許會山高路遠,甚至需要付出生命。但隻要認定那就是心中的幸福所在,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就不會在意旁人的冷嘲熱諷,因為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活得快樂、舒心而充實!

真正幸福的感覺來自於心靈深處,它美好、快樂而又充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幸福,而且每個人的機會都均等!其實幸福就在我們的心中,隻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我們會發現,幸福離我們如此之近,它唾手可得。幸福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原本很平常的生活細節,如果我們用心去感受,也能體會到其中的幸福滋味。

幸福就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關懷。是我們每天上學出門前,母親那不厭其煩地叮囑:上學路上注意安全,小心車,在學校聽話,別惹禍。當我們捂著耳朵跑下樓時,細細體味一下,這簡短的一句話包含了母親多少牽掛在裏麵,是母親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我們會感到心中響起了幸福的樂曲。

幸福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體驗。考試前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複習中,早出晚歸,廢寢忘食。上課時不再調皮搗蛋,而是認認真真聽講;下課後不再貪玩瘋跑,而是安安靜靜複習;周末不再瘋狂玩耍,而是仔仔細細地做作業。當我們腦中充滿習題解析,吃飯也不忘聽英語時,我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我們取得理想的成績時,內心充滿了收獲後的幸福感。

幸福就是“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祝福。當新的一年到來時,我們會收到許許多多同學送來的五顏六色的卡片,當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一張張打開時,各種各樣的祝福隨之而來,“開心每一天”、“保持好心情”、甚至還有“越吃越胖,做個健康寶寶!”擁有這麼多的祝福,擁有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怎麼會不幸福呢?

是的,幸福並不遙遠,幸福就在身邊。幸福是當媽媽親吻額頭時,我們臉上綻放出的開心而滿足的表情;幸福是當我們因優異的成績而獲得別人誇獎時,臉上綻放出驕傲而欣慰的笑容;幸福是當我們因為幫助他人而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時,心裏湧出的喜滋滋的味道……甚至當我們因吃了一頓豐富的飯菜而感到滿足時,我們其實也已經品嚐到了幸福的味道。

幸福是每個人努力後都可以得到的珍貴感覺。即使我們因為做錯事而受到斥責,幸福也不會因此而離我們遠去,它會靜靜地守候在我們身旁,撫慰我們受傷的心,讓我們重新變得堅強。善待好自己吧,讓我們一起去喚醒心中沉睡的幸福,再也不要讓它睡去,讓我們用幸福的心態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這個美麗的世界因為我們再多一些幸福吧!

2.擁有自尊自愛的心靈

屠格涅夫說:“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青少年在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段充滿著活力與自信的時期。可是,在生活中卻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的臉上寫滿了痛苦與無奈。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很好的自尊自愛的人格觀念,這個時候的他們確實不易,一方麵他們的人格畢竟不成熟,還有幼稚的一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往往這些青年企圖擺脫在他們看來無需成年人保護和關心的地方,他們犯的錯誤也就最多。”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的矛盾糾葛,使正在尋求獨立自主的青少年產生從未有過的煩惱、苦悶、惆悵和憂愁。因此,要求得解脫,順利地完成獨立性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必須學會自尊、自愛。

自尊,體現價值

所謂自尊,是指要求周圍群體尊重自己,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容許別人歧視、侮辱自己;所謂自重,是指注意自己的言論和行為,不在周圍群體中產生不良影響。自尊、自重是富有積極意義的心理品質。青少年在生活的道路上,難免會碰到各種困難和挫折。麵對困難和挫折,不應該灰心喪氣、自暴自棄,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做生活的強者。青少年的自尊、自愛、自強品格不是由先天生就有的,而是靠後天的關鍵時期培育,逐步形成的。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以後,隨著自身生理方麵的成長發育和心理方麵的逐漸成熟,對自我的關注就越來越強烈,使自我意識得到高度發展。當感到能夠勝任某件事時,會感覺到恰恰,當受到別人的尊重時,會給自己積極的評價,然後就會形成相應的態度體驗。這種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和重要性所作的評價就是自尊。當青少年有自尊感受的時候,就說明他已經進入了一個開始成熟的人生階段。

自尊感的形成也是多方麵的,自尊不僅和社會評價有關,同時也和個人對榮辱的關心,即自尊需要有關。心理學家詹姆斯指出:自尊=成功/抱負水平,意思就時說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的感受,取決於真實的獲得成就和內心深處對潛在自己的期望。但自尊需要的水平高低,卻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同學對自己沒有什麼抱負,因此,獲得一點點成功就感到沾沾自喜;還有一些同學對自己要求非常高,因而對自己的行為和取得的成績總感到不滿意。抱負水平過高或過低都對個體的健康發展不利,過低容易使人缺乏前進的動力,過高又容易使人缺乏自信。

在青少年時期,他們一方麵要求獨立、自由、自信、有成就和有名譽,同時也要求在自己所處的團體中有一定的地位、威信、被人認可和受人尊敬。也就是說,他既想要自己尊重自己,也需要別人尊重自己。這種自尊如果可以得到滿足,他就會充滿信心的去生活,並能夠在生活中體現自己的生存價值。

自尊是青少年如何感知自己,你的行為清晰的暴露了你對自己的感受。比如,有著高度自尊的青少年會有如下的表現:能夠獨立行動;有責任感;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能夠忍受挫折;勇於接受新挑戰;能夠處理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能為他人提供幫助。

反之,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就會有如下表現:害怕嚐試新東西;感覺不到被愛;用自己的錯誤去懲罰他人;對他人漠不關心;不能夠忍受挫折;壓抑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很容易被其他人或事影響。

自尊所產生的自信、自覺、主動,積極求知的驅動力將銳不可擋。當知識得以擴展,眼界得以開闊,觀念得以更新,能力得以超群時,便會產生發生內心的自愛、自主、自立心理。到這種思想境界的青少年,他們的學與做,求與索,逐漸會遠離依賴性、被動性和膽怯性,代之以獨立、自信自強的理念,去頑強拚搏,孜孜不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

自尊,體現價值

隨著一次次的花開花落,隨著青春腳步的來臨,青少年不僅身體發育迅速,心理也發生驟變,其中突出的是獨立意識的覺醒。在生活中,在很多事情上,他們儼然以大人自居,不願再像以往那樣依附於父母和師長,受到細致入微、愛護備至的照顧。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立意識在他們內心產生,強烈地驅使他們要求擺脫這種“保護”,渴求自行安排生活、自由支配時間、隨意地與人交往。他們想要打破以往的生活方式,對曾經依戀過的父母的關愛,漸漸變得不以為然了,他們有了新的需要。作為處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可能有時也會感覺到自己和以前有了變化,不要著急,不要害怕,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過程。

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青少年最應該懂得的就是如何學會自愛。大量事實證明,並非人人都會自愛,尤其是青少年,人類之愛是最真摯、最純潔、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人若缺乏愛,則他的成長及潛力的發展就會受到抑製。人類之愛的基礎是自愛。隻有懂得自愛,才會理解父母之愛、師生之愛、親友之愛,才會體驗到愛心的可貴和高尚。熱愛自己的人,才會熱愛生活、熱愛社會。自愛,是人格成熟的標誌。而青少年盡管人已長高,但是對自愛這個概念卻缺乏根本性的理解。

在這樣一個年代,有太多人內心中充滿了煩燥。你不曾見在校園門口有各種各樣的衣著打扮,有五彩斑斕的色彩在發間飛舞,有美麗的花朵在指間縮放,有名貴的手機在胸前晃動,有優美的音樂在耳邊回蕩……這種景象,有很多個人愛好在裏麵,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懂得自尊自愛的情緒在裏麵。

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一定要懂得如何自愛。做到遠離不良嗜好和各種危險行為,注意交友,不貪小便宜,不隨便接受別人的財物。讓自己成為一個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麵都稱職的青少年,給自己的未來打下一個最堅實根基,給自己的夢營造一個最美麗的場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最好的答卷。

3.讓自尊自愛伴你成長

青少年正是長知識、長身體、長思維的黃金時期,在這短短的最關鍵的幾年裏,青少年不僅在身體上有了質的變化,其心理也日漸趨於自覺、獨立、成熟。可當前,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量大、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陷入精神空虛和物質享受的不良旋渦,而青少年對自己的人生剛從被動向主動邁步,更容量在青春期特有的情感強烈、敏感,易於衝動的影響下,受到他人不良的影響,做出影響一生的事,所以青少年為了自己能健康成才,非常有必要培養自尊自愛的品質。

魯迅曾說過:“君子自重”。自尊、自愛、所產生的內動力是無法估量的,可以說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青少年隻有做到自尊自愛,熱愛自己,熱愛生活,才能為自己的人生交一份圓滿的答卷。

自尊自愛,成才的根本

青少年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高才,人才,全才,就必須要有自尊。自尊是人生杠杆上不可缺少的支點,可以使人堅守自己的主見和獨立的人格,是人前進的動力,是支承自己走下去的力量,它可以讓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化腐朽為神奇,朝著自己的奮鬥目標前進,成就自己的人生。

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為先導的。一群落難而逃的人經過一個村莊,村民可憐他們,份份拿出食物給他們吃,所有的人都爭先恐後,饑不擇食地吃喝,可隻有一個青年人站在一旁不動,有人拿食物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堅持要先幹活才接受施食,他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石油大王的哈默;司馬遷受宮刑而怒作《史記》,孫臏刖雙足而血凝兵書,張海迪高位截癱自強不息成為時代巨人。著名畫家徐悲鴻在國外留學時,一個看不起中國人的外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就是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不卑不亢的說:“那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一比,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從此徐悲鴻起早貪黑,努力學習,他的畫不僅受到藝術家的好評,還轟動了巴黎美術界。正是他懂得自尊自愛,才使他在困難的條件下取得傲人的成績。他曾說:“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足以說明,一個人不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也不能喪失氣節地一味討好別人,作賤自己。”可以說自尊是人的脊梁,它使人挺直腰杆做人,更是人生的一筆無價寶,有了它就擁有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