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出紙筆,寫下我一天的工作計劃。首先,處理早上的信件,然後,填寫表格、口授信件、召集部屬開會、處理各項工作。每天下班之前,先把辦公桌收拾幹淨,然後離開辦公室。
“我在心裏問自己:‘如何培養這些習慣呢?'獲得的答案是:‘重複這些工作。'在我內心深處的另一個人提出抗議說:‘但是,這些事情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過幾千次了。'我心中的聲音回答說:‘不錯,但是,你並未專心從事這些工作。'
“我回去上班,立即把我的新工作計劃付諸實施。我每天以同樣的興趣從事相同的工作,而且盡可能地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內進行相同的工作。當我發現我的思想又開始想到別處時,我立刻把它叫了回來。
“利用我的意誌力所創造出的一種心裏的刺激力量,使我不斷地在培養習慣方麵獲得進步。後來,我發現,我每天雖然做同樣的事情,但卻感到很愉快,這時,我知道我已經成功了。”“專心”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隻是控製注意力而已。
拿破侖·希爾深信,一個人隻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調整自己的思想,使它能接受空間的所有思想波。這樣,整個世界都將成為一本公開的書籍,供你隨意閱讀。
五、凡事專注必定能達到成功
甚至在一種極特別的情形之下,隻要我們能找著另一個專心的對象,我們仍是能保持泰然的態度的。許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芝加哥城裏舉行一次聚會,有一大群人正圍著一對看熱鬧的老夫婦。這是一對樣子很怪的老夫婦,穿著幾十年前的做客衣服。這群好奇的群眾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而引以為快樂。但是他們似乎完全不覺得自己被眾人注目。他們隻管自己。他們被街市的繁華所吸引了,而絲毫沒想到自己。但是他們的那種鄉土模樣及舉止引起了別人的注意,變為焦點。我們最大的毛病便是: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然而實在並非如此。當我們戴一頂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總以為眾人都在注目了。其實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別人或許也正和我們一樣以為自己正受到他人的注目呢!如果真正在注意我們,那大概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感覺使我們表現出一種可笑的態度,而不是由於衣服。
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別的情形上。如果某人十分專心於他的工作。你絕不能使他感覺不安,因為他甚至不覺得有人在身旁。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你便覺得不安,解求的方法是專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強克製自己的不安。如果你曉得自己做得很好,大家看你時便不會感覺不安;這種不安是因為你怕工作做得不好,怕弄出錯處,怕別人看出你秘密的思想,於是引起你臉紅手顫,聲音戰栗,這些行為都是你怕顯露出來的,但是正因你害怕而越發顯露出來。
有一次,一群中學生想戲弄一個女孩子,他們曉得她的自我感覺最敏銳。她這次是在一個禮拜堂裏彈琴,於是他們故意坐在使她可以看見他們的一邊,而且注視著她。他們並不扮怪相,也不笑,也不說話,隻專心地注視她而已。這個女孩子因為自我的感覺極其敏銳,一會兒工夫就感受到他們堅定地注視著自己,便開始蠕動、臉紅、心神不安,最後隻好中途停止彈琴,退出了會場。這些學生深知她注意自己比注意音樂還厲害,這便是他們曉得用注視的方法可以擾亂她的緣故。假如她能有那對進城看熱鬧的老夫婦一半的專心,她甚至不會覺得那些少年在看著她。
專心想到自己是不能增加做事的效率或減少自我感覺的,專心想到工作卻能做到。
不過在許多情形之下,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工作或你所要做的事,而是別人。如果在專心工作之餘,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你會無往而不勝。
研究人類,你會發覺他們是世界最有趣的。這個原則是福煦將軍之所以能成為陸軍界領袖的主原因。
像福煦將軍這樣成功的人,必須要能懂得各種人的心理,以及各種心理如何作用。……許多其他年輕軍官,以為隻要懂得他們手下各人鄉土的特性就足夠了,然而福煦卻不以為然。他對於整個戰爭的認識差不多都是基於“人”以及人在某種壓迫下的動作——不是預料他們如何動作,而是他們實際上如何動作,以及可以引導他們如何動作。
假如你能像福煦將軍這樣研究人,那麼人類就不再是可怕到會使你麵紅、聲顫、手抖的了。如果他們做了你所不懂得的事,你努力去尋其解釋,不會自感過敏。
自我的感覺強烈完全是因為想自己。克製的方法便是不想自己。
不想自己的方法是要能尋一點別的事來想。你必須尋找一種代替物。尋得了代替物之後,想自己的習慣便可毫不費力地除去。
假使你演說時隻想著你所說的,以及聽眾,而不是想你自己,你便不會自感過敏。如果你做一件工作,隻想到你的工作,也不會對自己發生興趣。
剛開始時,你或許不能了解與你同在一起的人。專門想自己是不能幫助你去了解他們的。去想別人卻可以辦到。
自我的感覺是臆想的一種形式。別人並不會如你所想象的那樣關心你。他們有各人的事情要忙。記得這一點,你在他們麵前便不會感覺不舒服了。
養成喜歡和人親近的習慣,那樣,你和他們在一起時便不會感覺不舒服。別人看見你喜歡他們,同時也會感覺愉快。這種方法還能增加你安閑的態度。
安閑的態度不是可以由矯飾或假裝冷淡得到的。態度要自然,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
5.失敗是成功之母
世人何嚐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裏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經過他自己嚴格地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一、失敗與挫折
在普通情形下,“失敗”一詞是消極性的。但拿破侖·希爾將這兩個字賦予一個新的意義。因為這兩個字經常被人誤用,而給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悲哀與困擾。
拿破侖·希爾解釋道:“這裏,先讓我們說明‘失敗'與‘暫時挫折'之間的差別。且讓我們看看,那種經常被視為是‘失敗'的事是否在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還有,這種暫時性的挫折實際上就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使我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不同的但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不管是暫時的挫折還是逆境,都不會在一個人意識中成為失敗,隻要這個人把挫折當作是一種教訓,事實上,在每一種逆境及每一個挫折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大教訓。而且,通常說來,這種教訓是無法以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而獲得的。挫折通常以一種“啞語”向我們說話,而這種語言卻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如果這種說法不對的話,我們也就不會把同樣的錯誤犯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又不知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
也許,拿破侖·希爾協助您解釋挫折意義的最佳方法,就是帶你回顧他本人將近30年的親身經曆。在這段時間裏,曾經七次遭遇轉折點——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失敗“。在這7次轉折中的每一次,他都以為自己遭遇了令人沮喪的失敗。但後來,拿破侖·希爾明白,看起來像是失敗的,其實卻是一隻看不見的慈祥之手,阻擋了拿破侖·希爾的錯誤路線,並以偉大的智慧強迫他改變方向,向著對他有利的方向前進。
二、第一個轉折點
拿破侖·希爾自一所商業學校畢業之後,找到了一個速記員兼簿記員的工作,並且一連幹了5年之久,由於一直奉行那種“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原則,因此,拿破侖·希爾晉升得很快,所獲得的薪水及所負的責任,都超過了他當時年齡的標準。拿破侖·希爾的銀行存款達到幾千元,很多人競相聘請他。
為了對抗這些競爭者的爭相聘請,拿破侖·希爾的老板把他提升為該礦業公司的總經理。他很快就達到了“世界的高峰”。但這卻是他命運中的悲哀部分——拿破侖·希爾知道。
接著,命運之神伸出和善的雙手,輕輕推了他一下。拿破侖·希爾的老板宣告破產,拿破侖·希爾則失去了工作。這是拿破侖·希爾第一次遭遇的真正挫折。
拿破侖·希爾的第二項工作是在南部的一家大木材廠擔任銷售經理。拿破侖·希爾對木材一無所知,對於銷售管理亦所知不多。但拿破侖·希爾已經懂得“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的道理,而且他也知道,應該主動去發現工作來做,不做等待別人來指揮自己做什麼。銀行中的豐富存款,加上他在以前工作中不斷晉升的優良紀錄,令拿破侖·希爾產生了所需要的一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