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歌反問張晨:“你加入IDG也已經兩三個月了,你發現IDG和其他風投公司,比如紅杉,他們之間的差別沒有?”
張晨還真沒總結和考慮過這方麵,前世也隻是聽過幾個大佬名字而已,隻知道這些都是搞風投的,IDG還有情報販子的業務,這些風投之間的具體差異,還真沒研究過。
熊曉歌耐心解釋道:“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風格,而公司的風格和領導人的性格是一脈相承的。IDG很少做中長線,一般來,投資的項目,一到三年,必定斬獲退出,不會戀戰,這和麥戈文的性格非常像。”
到這裏,張晨突然想起來,IDG曾經是第一個投資藤迅的風投公司,99年就給藤迅投了110萬美元,占了藤迅0%的股份,但沒多久,當藤迅獲得軟銀注資估值達到6000萬美元的時候,IDG就選擇了退出獲利。
此後,這個案例被投資界反複拿出來嘲笑和總結,這次獲利頗豐的投資行為,卻被外界看成IDG最失敗的一次投資選擇。
熊曉歌繼續道:“麥戈文是搞媒體出版和谘詢服務的,因此對風險的控製,遠比其他風投公司要謹慎的多。再加上風投隻是IDG資本項下很不起眼的一塊業務。”
“IDG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是資金嗎?不是。而是他的信息優勢。IDG在數據分析和信息整理業務上的優勢,能帶給IDG風投業務巨大的先發優勢,讓IDG比其他風投公司更能從數據上直觀的判斷出哪個行業、哪家公司更值得投資,這是其他V所不具備的。從這一點上,IDGV實際上隻是IDG數據和信息業務的副產品,為了不浪費自己的信息優勢而創建的。”
“所以,IDG通常來,隻做種子輪和A輪的投資業務,很少碰B輪及B輪以後的投資項目,除非在A輪,這個項目已經證明了自己有非凡的潛力和盈利能力。”
“同時,IDG也很少會做出超大額的投資行為,更多的都是幾十萬美金甚至幾萬美金的規模投資,超過百萬的,IDG都會慎之又慎。”
“之前你對思達康00萬美金的投資,如果不是用IQ的股權做出擔保,隻是讓IDG去投,麥戈文肯定不會同意。所以到最後,你這個項目是以IDG給火種源融資對賭的方式進行的。現在你想拉上麥戈文一起,向思達康至少投一億美金,這種業務,十有八九老麥不會同意。”
熊曉歌並非危言聳聽,以麥戈文的性格來,寧可少賺,也不能大賠。這也是為什麼IDG落戶國內接近五年,卻仍舊顆粒無收的一個原因。
很多項目,在看到收益之前,IDG就選擇退出了呀。
在曆史上,IDG也是在98年前後調整了投資策略,000年才實現了的盈利。而後來的互聯網泡沫,讓IDG有了抄底的機會,這才在國內真正落地生根。
但張晨並不這麼看,上麵這些都是熊曉歌自己對麥戈文的分析。
熊曉歌的確對麥戈文非常了解,但也正是因為這份了解,讓熊曉歌在很多項目的投資上束手束腳。
麥戈文可以是熊曉歌的恩師,和熊曉歌的私人關係非常好。但如果他對熊曉歌在華夏的表現滿意,也不會另外又找來張晨做IDG華夏的合夥人了。
麥戈文也曾經想要投資IQ,隻不過被紅杉捷足先登了而已。如果麥戈文真的像熊曉歌的這樣,他又怎麼會對IQ兩千萬的融資感興趣?
白了,還是熊曉歌自己的心魔作祟。他自認為對麥戈文太了解、太想獲得麥戈文的認可。於是他用麥戈文在美投資的部分邏輯在國內投資,不賠才怪。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所有人都看好藤迅的時候,熊曉歌卻選擇了獲利推出,分兩次以6000萬美金的價格,將持有的0%藤迅股權都賣給了IH。
這可不是麥戈文做的決定,尤其在第二次賣出藤迅7.%的股權的時候,熊曉歌已經獲得了IDG華夏全部的控製權,這次賣出決定完全是熊曉歌自己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