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1 / 2)

趙春君有些奇怪:“這種事情你自己幹不就行了,我看你應該已經和那幾個學生商量好了吧?和我有什麼可商量的?”

張晨解釋道:“一開始我是想私下和他們聊聊就算了,但剛剛聽了楊總理的話,我有了點新想法,既然這件事情對學校和學生都是好事,我想通過設立一個助學基金來運作。”

趙春君皺了皺眉:“助學基金?什麼性質的基金?準備怎麼運作?”

張晨胸有成竹道:“這個基金短時間內不會吸納任何外部捐款,資金全部由我提供,由學校和我的公司共同運營。初步預計我每年會投入一百萬人民幣,和咱們學院一起對部分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的學生展開定向資助,也能為他們提供一定的校外實踐機會,增強他們的社會實踐經驗。當然,在短時期內,資助對象會以信息、經管、金融專業的學生為主。”

“咱們學校的畢業生,0%以上都會選擇出國深造。在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社會實踐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算是為他們增強國際競爭力吧。”

趙春君閉目思考了一下,和學校共同運營?有點意思。

其實張晨想要和學校一起運營一個助學基金,到不全是為了拉清華的關係。

清華作為國內的頂級學府,大量社會頂尖人士,包括政府高層都是清華出身,如果能和清華一起運作一個慈善基金,相當於鍍了一層金。

但更重要的是,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張晨的事業版圖,並不受製於資金,也不受製於行業,他真正的短板是人才!

所以就連趙立新這種中學老師,他都發展過來做IDG的合規部門負責人,為啥?因為手頭沒人啊。

他能夠預知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每個賺錢的行業都想參與。但很多行業不是光有錢就能進入的,必須要有相應的人才做基礎。

清華和北大的人才太多了,而張晨目前主要的兩個事業方向——投資和互聯網,都是人才密集型的行業。如果能夠借助這個基金會,網羅大批量清華的優質人才,給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和人才儲備,這才是未來二十年實現爆發增長的必要條件。

趙春君沉吟道:“你的這個倒是可以運作一下,你準備每年資助多少人?”

張晨想了想:“慢慢來吧,按照初期每年一百萬的投資,基金會的運營成本大概是70%,剩餘三十萬作為直接救助金額,大概能資助三十人左右。看運營情況吧,如果運營得好,以後在慢慢追加投資。”

趙春君現在很難把張晨當成普通學生看待,一聽運營成本70%哪裏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於是嘿嘿笑道:“你這禮送的未免太大,就怕有些人的胃口喂不飽哦。這樣吧,我回頭找汪校長一下,既然錢是你出的,雖然打著清華的名頭,但資金支配上清華就不插手了,最多給你派個副理事長過去打理日常事務。這樣也能把基金會的運營成本降下來不少,我的意見是,至少要保證50%的錢真正用在救助上,清華就這麼大,運營成本不定0%就夠了,你這70%的口子開出去,就怕以後想收也收不歸來了哦。”

張晨一聽,連忙感謝。別看錢是張晨出的,但和清華合作搞助學基金,要沒有上麵的支持,主導權必然在清華手裏,否則清華寧可不要這個錢。

張晨和趙春君分開後,就給丁壘打了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