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這個牌子還是挺可惜的,九十年代末到兩千年初的幾年,班尼路幾乎成了時尚休閑品牌的代名詞,但後來由於精英策略失誤,產品質量下滑,加上競爭對手逐漸增多,便開始江河日下。
而瘋狂的石頭中黃波扮演的黑皮一句“牌子,班尼路。”更是給了班尼路重重的一擊,讓班尼路徹底從時尚身份的象征變成廉價低端的代名詞。可笑的是,這居然是班尼路的一條植入廣告。
沒有宣傳才是最壞的宣傳,班尼路成功顛覆了這一定律。
張晨想要搞服飾快銷,自然不會選擇已經被香江公司收購的班尼路。他原本的目標是ZARA和H這兩個牌子,畢竟這兩個牌子在快消行業還不算曇花一現,都有很強的設計團隊和持續且一貫的品牌形象。
但Zara和H都采用直營策略,不接受加盟和合資,而且現在對華夏市場也沒什麼想法,畢竟光是歐美市場還沒吃夠呢,大老遠的跑亞洲來,圖什麼啊。
至於東瀛的優衣庫,先不現在他們還在苦苦轉型,就算轉型成功後的優衣庫,在華夏取得爆發式的銷量也要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了。
當然,如果火種源真的下力氣去和Zara及H談,未必談不下來。但張晨轉念一想還是算了,現在這兩個牌子已經在國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想要和他們合資或取得大陸地區的總經銷權,付出的代價肯定不菲,與其如此,還不如退而求其次,找那些想要快速擴張卻資金匱乏的公司來合作。
火種源最終還是把目光盯向了丹麥Besseller公司,以150萬美元買斷了其旗下Jakjnes、nly、Verda、Seleed等品牌在大中華地區的獨家使用權。
蘇文錦想了想:“這樣倒是也行,不過他們都沒做生意的經驗,能行嗎?”
張晨正專心致誌的對付手裏的那隻皮皮蝦,“你開肥羊之前不是也沒經驗,而且,我找Besseller要了兩個人,都是丹麥人,雖然年輕,但經驗還是挺豐富的。之前我也和他們聊過了,他們對華夏市場很看好,也有自己的思路。開個服裝公司用不了多少錢,他們原本和Besseller的老板鮑爾森已經商量好了,他們兩人各占5%的股份,besseller占50%,按股份平均出資,在國內開展服裝業務。”
“現在鮑爾森把旗下品牌的大中華區的專營權交給了我們,作為談判代價的一部分,他們兩人各占10%的管理股份。我的想法是,如果親戚們願意開店,我可以給他們提供三年期的無息貸款,資助他們把店開起來,成為我們經銷商體係中的一部分。”
張晨也一直都在考慮,自己有錢後,該如何幫助家裏的親戚們實現共同富裕。
有句老話,一人得道,雞犬升,連雞犬都能跟著升了,自己的親戚不照顧照顧,也實在不過去。
而且,自己成了百億富豪,但親戚們卻還都每個月拿著幾百塊錢的工資過著苦哈哈的日子,傳出去也不好聽。
但如果把親戚朋友之類的都招入公司,不管是自己投資的任何一個行業的公司,從管理上,都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