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19日。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這不過是平平常常的一個周一。
七點鬧鍾響上幾遍,睡眼惺忪的起床、洗漱、吃早餐,八點從家門出發,開上車,從位於遠郊的家裏向紐約的曼哈頓、芝加哥的LP、波士頓的High Sree進發。
這又不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周一,幾乎所有金融從業者在開盤後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是不是有新市商進入了?交易量怎麼這麼高,現在已經比昨同期成交量高了百分之八,啊,不,現在已經是百分之九了。”
“發生了什麼?難道沒有人知道嗎?誰創造了這麼大的成交量?美林?高盛?難道有市商雇傭了五百名交易員嗎?”
“期貨成交量增長的比股票還要多,上帝,難道有人想要買下整個美國?”
“不不,仔細看一下,仔細看一下,市場指數並沒有任何波動,這應該是某個市商突然為交易所提供了大筆流動性!”
。。。。。。
從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乃至於全球4時關注美國股市和期貨市場的倫敦、香江、東京,都第一時間發現了美國股市和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變化。
普通交易員隻是好奇和驚歎,各大財團的掌舵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恐懼和機會。
情況已經非常明朗,這一定是某一家市商掌握了快速提供市場流動性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就意味著財富。
市商和普通散戶交易不同,每一筆交易是幾乎沒有手續費的,反而交易所會給市商每一筆交易一定金額的返點。
做市商製度是美國證券行業特有的製度,與國內的莊家有本質的不同,其主要作用就是為交易所提供流動性。
在九十年代的現在,僅僅紐交所,就有超過五十家指定做市商,而這些指定做市商,為紐交所提供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流動性,紐交所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市場。
流動性是交易所業務的根本,如果交易所缺乏流動性,在某些情況下會造成想賣的人賣不出去,而想買的人又買不到。
因此,流動性意味著交易所的競爭力,交易所為了吸引更多的流動性,會為做市商或券商提供一定金額的返點,比如現在紐交所就為其指定做市商提供每手5美分的返點。
要知道,僅僅隻是紐交所,每的成交量就超過兩百億美元、0億股的水平。
每手是一百股,假設其中市商在其中提供了0%的流動性,那麼交易所每需要給市商的返點就高達00萬美元左右。
可不要看這三百萬美元,做市商旗下的經紀人是靠提成活著的,基本薪資非常低,這00萬美元的毛利潤幾乎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做市商,僅從交易所返點中,每年就能獲得數千萬美元的淨利。
更何況,做市商低買高賣,賺取了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差價,這筆錢就更可觀了。
而現在,各大做市商突然發現,哪怕自己最優秀的交易員,也沒有辦法繼續撮合交易,所報出的任何一個價格,總會被人搶先一步把交易達成。
“你們誰能給我解釋一下,這家叫做考伊斯的公司到底是怎麼搶走我們訂單的!”美林的證券營業部一片肅殺,而公司的首席財務官斯坦利奧尼爾正在麵色嚴肅的盯著每一個人。
“奧尼爾先生,我們還在調查,目前隻能知道對方應該采取了我們還沒有掌握的自動交易方式,而且,不隻是我們,高盛和摩根史丹利同樣也被搶走了很多生意。”證券營業部主管科林斯硬著頭皮開口道。
斯坦利奧尼爾嚴厲的看了一眼科林斯:“這就是你們給我的回複?你們是不是覺得這種變化沒什麼大不了?你們還有臉提摩根和高盛?三年來,你們的業績已經遠遠被高盛甩在身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