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尊師重道(二合一)(1 / 3)

航市場是一個遠遠被低估了的市場。

自八十年代初裏根宣布星球大戰計劃後,美蘇兩國都在航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航事業也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爆發期。但好景不長,隨著蘇聯的解體,星球大戰計劃已無必要,二十世紀最後一個十年,除華夏外的其他航大國均不約而同的降低了航預算。

羅刹就不用了,政體改變後,當然沒人再關注短期內看不到任何效益的航事業。

關鍵是美國。

美國一個國家,在航領域內的投入,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克裏頓政府在去年批給NASA的預算是17億美元,預計明年會下降至15億美元,克裏頓政府承諾,在卸任前,將把NASA的預算控製在10億以內。

任何一個機構,健康的預算應當是每年上漲的。一方麵因為通貨膨脹導致貨幣始終處於貶值過程,另一方麵,隨著組織生存的時間越長,在什麼都不變的情況下,相比上一年也需要更多的預算。

固定資產、設備的折舊、員工的工資,畢竟都是要上漲的。

但現在,克裏頓政府非但沒有提高預算,反而把NASA的預算一降再降,最終導致的結果,NASA的損失可能遠不止少的這十幾億美元的預算。

少了十幾億美元,看上去少了百分之十左右,但實際上,NASA每年的固定花銷可能就不止80億美元,隻有四五十億是用在研發上的,少了十幾億,可能就意味著0%-0%的研發經費人間蒸發了。

減少固定費用?不好意思,這是不可能的。組織有不停擴大的本能,不可能主動減少固定費用,因此,最後吃虧的還是前線研發部門。

在目前這個曆史階段,美國航事業的停滯就意味著世界航事業同樣陷入停滯。

縱觀全球,可能也隻有華夏依舊在潛心鑽研,希望能夠用這寶貴的時機縮與美國在航方麵的實力差距。

但這樣一來,全球衛星發射市場就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競爭階段。

自五十年代末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一來,四十年的時間,人類已經向太空中發射了近兩千顆人造衛星。隨著無線通訊和衛星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每年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數量節節攀升,尤其是商用衛星,進入了發展的爆發期。

但恰在此時,全球的航事業陷入停滯,火箭發射次數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大批商用衛星等待發射,最長的排期甚至排到了五年以後。

就連NASA自己的衛星,都在排隊和四處尋找其他的發射平台,更不用這些商用衛星了。

這時候如果有人跟NASA,我比你自己發射便宜0%,而且能馬上發射,不用排期,NASA保證連自己的火箭都不用了。

這就是商機啊。

全球每年的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約為兩百五十億美元,如果能夠將發射費用降低百分之四十,發射成本降低百分之六十,就能夠壟斷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商業衛星發射業務,每年的營業額妥妥過百億,而利潤呢,至少仍舊有對半的利潤。

當然,這種看起來利潤率很高的生意之所以沒人做,還是因為門檻太高。

高風險、高科技、高資本投入,太空科技是典型的三高行業,除了國家這種龐然大物可以不計回報的投入外,沒有哪個資本家肯輕易嚐試這種生意的。

除非他們能看到可能性。

因此,像後世的馬斯克一樣,張晨隻能自掏腰包做先期投入。

與後世的馬斯克不一樣的是,張晨比馬斯克有錢。。。。。。

有錢多了。。。。。。

後世的馬斯克,砸鍋賣鐵也不過把自己從PayPal賺到的一億多美元投到Spae中,堅持了三五年,資本市場才將信將疑的給他投了點錢,又獲得了NASA的訂單,這才其死回生。

張晨呢?

嗬嗬,現在考伊斯每都能給張晨貢獻1500萬美元以上的淨收益,這可是每,就算兩個月後有了競爭對手,收益也是逐漸減少,至少能堅挺個三五年的時間,光是從這筆錢中抽出一部分,就足夠讓Spae堅持到發射成功的那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