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五計劃”顧名思義,就是港府將每年的房屋供應預算由不到四萬套大幅提高至八萬五千套,其中公屋供應由不到兩萬套提升至伍萬套!
這也是香江回歸後,童新華作為首任特首,在回歸當提出的一項最重要的民生計劃。
香江的公屋同李家坡的組屋性質相似,同樣都屬於公租房範疇。香江由於房價太貴,為了讓平民階層也能有個棲身之地,港府每年都會建設一批公屋,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租給符合條件的香江居民。
公屋的租金,相當於租住家庭總收入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如果能夠申請到公屋,盡管麵積隻有三十到四十平米,相比可望而不可及的房價來,仍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問題是,香江每年提供的公屋太少了,想要申請,就必須排隊,平均排期超過六年半。也就是,一個人,年滿18周歲剛進入大學就開始申請,畢業工作兩年,申請還沒有通過。
最重要的是,恐怖的房價,已經嚴重損害了香江的消費和投資再生產能力。
消費和再生產是任何一個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香江人買一套房子,不止耗盡了幾個家庭的畢生積蓄,更讓購房者背上沉重的債務,香江人哪裏還有錢再進行消費和再生產?
97之前,香江人憑借特殊的區位優勢和自身的聰明勤奮,依靠轉口貿易與金融服務活的美滋滋,整個社會蓬勃向上,經濟發展也非常迅猛。
但這種情況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
身為香江最頂尖的一撮人,童新華非常明白,如果繼續縱容地產綁架香江經濟,遲早有一,香江必然會衰落成為華夏的一個普通城市。
為了應對這一長遠的危機,童新華就職第一,在就職演中便公布了公屋的年供應量擴大一倍,年供應房屋總量達八萬五千套的施政方針。
這套政策,就被稱為八萬五計劃。
但就是這樣一套利國利民利港的計劃,卻遭到了香江中產階級的瘋狂抵製,夭折在即。
“張總,據我所知,八萬五計劃目前已經擱淺,嘖嘖嘖,不是我啊,童特首還是太冒進了,盲目違背市場規律,行政幹預市場,看新聞有不少炒樓者一夜變為負資產,跳樓燒炭的也不在少數。”李萬壽眼珠一轉,便想出了應對方式,擺出一副悲憫人的表情,“特區gv當然是好心,但畢竟沒有施政經驗,好心辦壞事了啊。哈耶克認為,自發秩序通過運用看不見的手來實現自然選擇的價值標準和既定趨勢,”
李萬壽果然有兩把刷子,引經據典,拿出哈耶克的理論證明開房地產市場的必要性。
聽李萬壽這麼,張晨倒是對這個李萬壽多了幾分好感。
李萬壽是南方派ffiial的典型代表,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對計劃經濟那一套並不感冒。這種官員主政下的地方,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往往有不錯的經濟表現。而作為內地的一名官僚,能夠了解香江具體政策動向,明李萬壽至少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而不是隻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不過,張晨重生前,經濟學界對哈耶克的自生秩序理論已經有了不的質疑聲。完全遵從哈耶克理論的國家,往往經濟陷入停滯,社會混亂。
張晨並不想否定哈耶克,也沒有否定哈耶克的資格,他相信市場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向好的地方調節,還是向壞的地方調節,就不好了。
畢竟,市場是無意識的,隻是客觀規律的產物,這種客觀規律的自我調節,能否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有可能恰恰和人類的期望背道而馳。
“李書記,您的沒錯,香江的八萬五計劃的確已經擱淺。”張晨微微一笑,“不過,這不正恰恰明了香江釋放出房地產這條怪獸的惡果嗎?”
“惡果?”李萬壽立刻反駁道,“全華夏這麼多城市,隨便找一個,就算是滬海,你問滬海人,讓他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趕上香江的一半,但是要承受你的惡果,看他們願不願意?隻怕會搶破頭哦!不用一半,全華夏有三分之一的城市達到香江的三分之一水平,我們GDP總量就超過東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