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足輕大將(1 / 2)

在蜿蜒的千曲川河畔,李曉在行了一段山路後,與武田信繁本部人馬會合。武田信繁,李曉趕到河畔時,這時候差不多正趕上飯點,信繁所屬人馬,暫時駐紮在河畔,兵士們正忙著打水燒飯。

甲斐國一向貧瘠,糧食常不足以自給自足,所以在國中老百姓時常吃不飽,普通武士處境相較略好,但也隻能勉強填飽肚子。

以往武田家士兵出征時,都是自備糧食,食物的種類都是各種雜糧,如芥麥粉,黍粉之類的。所以當時對武田家而言,征服了盛產米糧的信濃國,吃上香噴噴的大米飯,一直是家督到普通士兵,從上至下每一個人的夢想。

而武田家窮信虎,信玄二代家督之力,費了二十年功夫,終於完全控製了信濃,此舉不僅意味著領土麵積的擴大,更使得武田家在糧食上完成了自給自足。

由於是行軍途中,倉促之間無法架起鍋碗來煮飯,所以將士們都從係上身上的“腰便”裏,取出早已準備好的飯團來。

然後兵士們就生起火堆,一麵將飯團用樹枝叉起,放在上火堆上烤,一麵也燒點熱水。上至武田信繁,下至低級的農兵,從主將到士兵都是一樣的吃食,一起吃飯團。

李曉初始時頗感到新鮮,他栗色戰馬被牽去喂草,分到飯團後,於是學著普通士兵們一樣,將飯團放在火上燒烤。李曉看到不少人都將飯團的表皮都燒得焦黑,這樣聞起有股勾人食欲的焦香。

李曉將飯團烤熱後,即放入口中嚼起,飯團中似乎還放了梅子,當飯粒在嘴裏咀嚼時,還有股酸酸的梅子汁味道滲入其中,別有一番風味。

“行軍。”

傳令兵發出信號,李曉囫圇吞棗般將剩下半個飯團都吞了下去,這點食物隻夠他打底了,五成飽都沒有的,結果就上路了。

但似乎其他的士兵的飯量都也隻有一個飯團這樣,但貌似也都吃飽了一副恢複精力,振作士氣,重新上路的模樣。

早聽過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基本都是營養不良,對於農兵而言也隻有戰時才有大米飯吃,平素都吃些雜糧。所以他們的飯量基本都很小,屬於吃得少幹得多型。

為了鞏固信濃的統治,武田信玄從甲府到川中島修築了一條直道,沿著直道從甲府到信濃需一百六十公裏的路程,騎兵六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盡管如此,信玄還在沿途修築了許多的烽火台,用狼煙的方式來傳達敵情,一旦上杉家出兵北信濃,甲府的武田信玄隻需兩個小時,就可以得知消息,並可做出快速的判斷而出兵。

武田信繁的部隊默聲前進,前不久下過大雨的緣故,路上很是泥濘,部隊後的小荷馱車隊行走很是艱難。

崎嶇狹長的山路加上糟糕的路況,使得信繁的本隊每小時行進1公裏不到,偏偏就在這時馱運的馱車陷入泥濘中難以拔出,一旁十幾名農兵使盡了渾身解數也不能將馱車拉出。

幾個督促武士盡管連連大聲嗬斥,並拳打腳踢,仍不能逼得這十幾個農兵爆發出神力將馱車拉出。

於是信繁隊的行進就此耽擱下來。這時候後隊的穴山信君部也已經趕上也被前隊堵在山路上,一步也前進不得。

如此如何是好?錯過了宿地也罷了,延緩了大軍行進才是問題。武田信繁頗為為難,這時候蜈蚣傳旗已經帶來了信玄的指令,責令信繁加速前進。

武田勝賴見了忙向武田信繁建言道:“如此下去,也不是辦法,眼下隻有砍斷馱車上的捆繩,將輜重卸下車各自背負,一定可以將車輪拖出泥濘。”

聽了武田勝賴的建議,武田信繁搖了搖頭說道:“不行,砍斷捆繩卸貨也耗費時間,何況即使成功,這山路難走,難不成叫我們的兵士扛著糧食跋涉?”

眼見天漸漸暗沉,信繁他們都愁容不展,延誤了軍令,這可是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