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惠林寺(1 / 2)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真要,為了招攬真田昌幸,李曉還是對他還是作了一番研究。

武田家滅亡後,失去了主家的庇護,真田昌幸為了保全了真田家,半年之內先後降服北條,德川,上杉,豐臣。立於群雄之間,左右逢源,占盡好處。這需要能夠審時度勢,並有出色的外交手腕才可以辦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太閣稱呼他為表裏比興的緣故。

由此可見真田昌幸的政治眼光十分準確,能夠預判形勢的發展和走向,這才能在如此艱險的局勢中生存下來。

並且真田昌幸也不是一味的示弱,在德川家康無理要求真田家讓出上洲沼田城給北條家時,被真田昌幸斷然拒絕。

德川家康因此大怒,派出大將大久保忠世、鳥居元忠、平岩親吉率八千人進攻上田城。而真田家隻有不到兩千人兵力。

可就是這不到兩千人,在真田昌幸的指揮下,運用示敵以弱,伏兵,火攻,水淹,夾攻等等策略,大破德川軍。其過程像極了,老羅寫的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火燒新野。

不過真田昌幸可不是寫小說而已,他可是實實在在的做到了,麵對四倍於己的兵力,取得完勝。此戰德川軍陣亡一千三百人,而真田軍損失不過四十人。自此德川家康終不再把真田家隻是當地方豪族看待,而是與可以他們一爭長短的大名家來對待。

真田昌幸與真田家那六連錢家紋,也因而名揚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真田昌幸以上的表現足可以稱得梟雄二字,李曉不否認對方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其一生致力於本家的發展和壯大。從真田昌幸侍奉過五任主家來看,他對第一任和最後一任主家武田家和豐臣家都沒有失德的地方,很好的盡了一個家臣的本分。

對武田家的忠誠很好理解,在武田家大廈將傾的前一刻,他寫信給武田勝賴,願意將一口七十口的性命作人質為保證,讓武田勝賴和武田信勝避居到他的上田城。

而真田家同時麵臨德川,北條兩個大大名之間夾擊危急存亡時刻,豐臣秀吉接納了真田家。雖然這可以當作豐臣秀吉一貫拉攏人的手段,他更看重的是真田一族的善戰,用他們可以留著日後惡心惡心心腹之患德川家康。

不過後來豐臣秀吉在名胡桃城事件中,力挺真田家一邊,對各地大名下達了總動員令,一共召集了二十二萬大軍包圍了小田原城,最後使北條家滅亡。

雖說名胡桃城事件隻是個借口,太閣本人早就看北條家不爽已久了,但至此真田昌幸一直對豐臣家忠心耿耿,而在第二次上田原合戰,拖住了德川家三萬八千大軍,使之沒趕上關原合戰。關原合戰戰敗之後,真田昌幸被流放高野山,據說真田昌幸整日念叨,說再也無法報答太閣大人的大恩了。

有野心,有手腕,有魄力,有遠見,並且還有一套自己道德準則和處事標準,並不是那種隨便就反咬主人一口的白眼狼,這就是李曉個人對真田昌幸的看法。